当前位置: 首页>交友>交友>

沁在齐鲁民艺中的乡愁

时间:2020-11-20 16:23来源:中华网 作者:未知 点击:
地处黄河下游的齐鲁大地,东抱大海,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那里的先民在与自然共生、经营生活的历程中,创造出集黄河文化与滨海于一身的民间艺术。

地处黄河下游的齐鲁大地,东抱大海,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那里的先民在与自然共生、经营生活的历程中,创造出集黄河文化与滨海于一身的民间艺术。

不同于以“造型、纹饰、工艺”为主体的“民间美术”,民艺的范畴延拓至民间活态环境,将美的事物与生活情感融入日常器具之中,融合民俗、美学、文化、历史、民族等众多学科。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1500余件(套)藏品,以山东地区的民艺器具为主,在展现孔孟之乡农耕文明古貌的同时,也溯源彼时生活图卷。

沁在齐鲁民艺中的乡愁
博山大鱼盘

四平八稳的八仙桌、四出头的官帽椅,还有开门设窗、挂匾悬对、日用陈设,各种与饮食相关的餐厨炊具……展览还原了齐鲁大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映衬出农耕文明的祖辈在劳作之余也努力追求生活的仪式感和美感。

 

在这里,每个年节都会烹制大馍馍,由刻有各种民间寓意图案的馍馍磕子作为主打工具,年年有余、月兔嫦娥的吉祥纹样随手拈来。每一笼馍馍花色不一,大小不同,有普通的花卷,有讲究的花鸟形状;还有工序最复杂、费时最多的给灶神的“枣山”。晾过蒸汽后,把一个个馍馍慢慢摆放在笸篮里,一个花色一块地方,一个形状一种摆法。这些充满山东村间生活气息的年味就顺着装进笸篮里的馍馍一路延伸,上了餐桌。

山东民间每逢年夜饭,一定要用博山鱼盘来盛,这是一种由淄博窑区烧制的带有鱼纹装饰的釉下彩绘陶瓷器皿。有人说其创制灵感来自鲁菜名吃“糖醋鲤鱼”。鲁中及胶东地区餐桌上的必备餐具正是鱼盘。鱼盘上洗练简洁的鱼图案,与水饺、酥锅、鱼等食物交相呼应,满盘尽是喜庆与吉祥。年夜饭少不了酒,用外形朴拙、嵌着“福”字的小口陶壶给自己倒上满满一碗酒,呷上一口,乐滋滋涌上心头,一天劳作的疲劳便消失无影踪。天色渐暗,由瓷狮或者绿釉鹦鹉做支托的油灯点起来,灯光照亮了堂屋,墙上挂着的年画在光影中格外抢眼。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大年是一年中无可替代的重头戏。传统年画构筑起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理想,展览主打山东杨家埠和高密年画,里面的门神、忠臣孝子、落难书生赠金小姐,还有坏人伏诛、好人大团圆的故事,一一构建起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伦常观念,搭起了“乡愁”的基调。

传统农耕文化酝酿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展厅中,铺天盖地、花纹各异的手工织布,以及传统的木质织机,共同营造出一种“爹纺花、娘织布”的氛围。闺中女子为自己缝制大红吉服,绣大朵的牡丹,粉色绣花鞋也有同款图案;婚后为家庭织布,为丈夫缝荷包、做鞋垫,为子女制作肚兜。每一件服饰上的吉庆纹样必不可少,这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必修功课,“天下无女不绣花”正来于此。展品中有一种被称作“老朝廷”的格子图案,据说是鲁锦的经典纹样,也是蓝黄色彩搭配的经典。这幅图案流传已久,取材于历史传说:尧帝善理国政,百姓安居乐业。尧去世后,织者织出这种锦纹以示对他的怀念,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先民们在繁忙耕作之余也会自娱自乐,他们会舞狮子、做风筝,在娱乐之中创造了丰富的山东地区乡情村貌、特色民俗。每个山东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裹着围涎,伴随山东特有的吉庆纹样长大,懂得自己找玩耍的乐子。潍坊的布老虎、莱州的石猴、高密的泥人、郯城的镟木棒棒人、菏泽的泥模、济南的兔子王,都是他小时候的玩伴。这些朴实的小玩具,由木、泥、石、布等材料制作,在日常简单材料上进行“智造”,成了充满童趣的民间工艺。与自然物态和谐相处,正是乡村生活之道的体现。等稍稍长大,孩子们在正月十五放花灯,春日放潍坊风筝,夏日晚间到院子里看皮影戏。秋风起,抓蝈蝈放进聊城特制葫芦里,葫芦上刻着“木兰从军”之类的戏曲故事。冬天,大伙躲在屋内打叶子牌。牌上印有水浒好汉,个个耳熟能详。在当地乡民的一生中,民艺始终伴随左右。

其实又何止齐鲁。君不见,承载民艺的“乡愁”跃动在乡村阡陌、村屋炕头,那些看似平常的一犁一耙、一箢一笸、花花草草、坛坛罐罐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图卷,向外界展示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也成为后人怀味良多的中国底蕴,为当下生活与设计带来无尽智慧与启迪。

记住乡愁,找回乡愁里潜藏的中国人的文化根源,或许是此次展览更大的旨归。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