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国内>

渣打关家明:香港很多中小企业已搬到大陆

时间:2011-09-30 01:0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财经8月30日讯 2011APEC中小企业峰会8月29日-31日在成都召开,在30日的全体会议——经济学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上,渣打银行东半球研究总监兼亚洲区总经济师关家明,我们看到企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还体现在各种各样干预市场预行的政策和措施,比如限价、比如限购,这都是侵

财经8月30日讯 2011APEC中小企业峰会8月29日-31日在成都召开,在30日的全体会议——经济学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上,渣打银行东半球研究总监兼亚洲区总经济师关家明,我们看到企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还体现在各种各样干预市场预行的政策和措施,比如限价、比如限购,这都是侵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是违反我们现有法律的做法。在这里我想借这个讲堂呼吁我们应该调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调整我们的思路了,把市场作为经济发展最强大的驱动力,而不是政府。

以下为关家明讲全文:

关家明:大家好!首先要抱歉的是我不太好的普通话,如果大家听得不太清楚的话,抱歉。刚才两个讲解有关的分析都很到位,其实我现在在香港,虽然做研究,包括中国东亚的研究做了30年,最新的发展不太掌握,中国的发展是太快太快。从今天的讲题来说我希望做一方面的小贡献,就是把我过去30年观察的有关东亚地区的产业的升级、改进的经验做一些比较,有些地方可能中国用得了,有的地方可能用不了。总的来说发展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东亚都是一些中小型的国家,就是日本都比中国小,他们的经验有可用的地方,但是可能只是局部可用,不能是全部可用,还有就是我们谈产业,不应该单讲升级。刚才辜主任也讲了,我们当前的问题不只是升级问题,还有转型问题,更重要的是保命的问题,这不单是中国的情况,美国也是,欧亚也是,中国也是。每一波金融危机出来,首先吃亏的可能是大企业,但是最后受罪的都是中小企业,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一波中小企业的问题可以解决,这个经济周期可以过的比较好一点,过不了的话,后面的问题还多。

我的分析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跟政府的关系。刚才两位都讲了不少,在东亚的经验里面也经常围绕这亮点,到底政府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表示市场可以帮助到多少?从韩国、日本到一直到东南亚,有不同的经验,过去三四十年时间里面,从全面靠市场的香港,有一部分的新加坡,这两个地方他们过去产业转型升级很不一样,香港可以说是全盘的把产业转化过去国内环保企业,也可以说是升级,但它们转化的过程里面很多人看不出来,80年代香港的产业里面主要是制造业,占产出的一半以上,我就说占85%,现在香港企业中小企业占制造业的不到85%,实际上这个是错的,跟香港有关的,香港企业控制的,香港人或者是香港的一些企业,他们经营的制造业,实际上比20年前增加了很多倍,但大部分不在香港,它已经搬到大陆去了,也已经搬到海外去了,香港是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做法,这个做法好不好?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转型,香港当前的一些比较尖端的产业可能就发展不起来,首先是金融业很多人说香港太小了,只有一个金融、地产和旅游,我觉得这已经不错了,香港的制造业我过程讲了,制造业背后是很大的一个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一半在香港,一半在海外,就是离岸。

金融也是,这是一个发展是一个特别特有的模式,中国用不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它的发展,我们看发展只是看在某一个地域里边,这是不够的。市场能做什么?因为这个在岸到离岸的发展,都不能做到有限,你政府能做到的是在岸的经济情况,你跑到外境以外的话你就做不了,所以这是香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边要多干预国内it企业排名,多支持的话,它也做不了现在这么一个情况。往后的情况也是一样,跟新加坡怎么比?新加坡也是越来越离岸化,但是在70年代,80年代开始的时候和香港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做法,这是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不同点,香港作为一个城市有钱赚就可以了,新加坡领导人当时的看法是作为一个国家,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包括军工,包括一些关键的企业,在本土。所以,在9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政策,新加坡希望保留鼓励,保护一定的制造业在本土,结果出来什么情况呢?相对香港来说,相对其他大的都市型的经济来说,新加坡的制造业的比例相对比较高,这个情况一直到金融风暴(90年代末2000年)以后才有改变,发现有些制造业怎么帮也帮不了,怎么管它还是要倒闭,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定的困难,我们看新加坡的经济波动性特别大比香港海大,一个季度增长20%,另一个季度就负增长了,这里面跟它的行业结构有关,因为过去一段时间新加坡希望选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从电子、生物到化工,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医药行业现在在新加坡发展的相对不错,但是它有一个特点是波动性很大,季度性的波动性很大,所以新加坡和香港相比,你会发现它的经济波动性相对比较大,这也是它们产业的转型跟升级导致的一个结果。

另外还有两个地方的经济转型比较相似,有人说是日本跟韩国,有人说韩国跟台湾,这两个怎么比较?日本我们不说,因为实际上虽然它的模式跟其他东亚国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有人说这是大雁理论,东亚的经济体发展模式跟日本都是比较相象的,只是日本带一个头,这二十年这个头带的不好,其他地方都不愿意跟了。韩国跟台湾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也是很有趣的,从基数来说两个地方都很高,但是两个地方对企业的支持、保护、干预都相当得多,但因为他们两个地方的经济生态不一样,台湾一般是中小型企业为主,而且没有很多大的企业,政府在企业界里边相对占的自云比较小,虽然有些说是国营,或者什么营,官方的企业,但是从比例上不高。韩国的做法不一样,规模相当大,政府一直到90年代末都是非常的支持。在这样一个时间里,政府的带动、支持,做成的效果都不一样。台湾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的政治问题,从90年代一直到200年中的时候,他一直有一个政策,他鼓励企业往外跑,但不要跑到西边来,就是中国大陆来,他们那个时候有一个说法是,他们怕产业空洞化、空心化,跑了就没有了。结果政府越管的厉害,越是叫不要去的地方越去的多国内知名企业,现在看来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台湾主要的海外投资还是在大陆。这个空洞化到底会导致什么结果?其实和政府所说的完全不一样,空洞化是好的,没有空洞化台湾当前的经济会更差,它不跑出来的话,企业在岛内可能没有发展,很多原来留在岛内的企业从大变小,反而跑出来的从小变大,这是第一条,市场的情况是不断的在定义的,特别是在东亚很重要,东亚一般的国内市场相对比较小,它主要靠海外市场,国外的市场,如果它不跟着海外市场跑它就完蛋了。

韩国的情况不一样,韩国一开始就不怕空洞化,虽然也有人讲那个题目,但是政府的政策里面没有很明显的去限制,而且是鼓励它是鼓励,特别是中小企业,当然也包括大企业往外跑,当经济发展到90年代相对比较发达的时候,资本相对比较充裕的时候,它就鼓励企业往外投资,这跟日本在某些方面也不一样,日本的大企业在海外投资非常的热衷,但中小企业不怎么积极。而且日本一般来说是对中小型国内的一些行业相对的保护,韩国在这方面也有保护,但是它是越来越小,因为他经历过金融风暴以后,不得越保越小,逼IMF把额度降低,所以这种情况使得韩国企业大中小企业都往外跑,现在在中国、东南亚和欧美、中东不单是小企业,大企业也不少,而且发展的不错。

出去以后很重要的是保证没有空洞化,就是你在国内的延续。这一点从东亚不同的地方来说都有不同的情况,台湾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出去以后就不能回去,而且特别是你不能告诉政府我已经出去了,所以它是间接的出去,通过香港,通过其它的地方,很多在本地的联系走弱了或者就断了,香港整个企业行业转移理论上也不是要留下来,结果上也不一样,它有一些比较关键的部门留下来,人事、财务、市场,这些关键的一些企业部门就留在本地,其它用工,相对劳动成本比较低的就放在海外。新加坡的情况,实际上是有一个特点,因为新加坡的企业结构它本地的企业里边,中小型企业虽然数目多,但是力量小,本身就没有多少的经验,也没有海外过去的企业,很多国际性的跨国企业,新加坡大的企业很多都是外国的,有几个大的本地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官方的,其实企业如果要发展离岸市场,有一定的难度,这跟中国大陆现在面对的一些情况也相似,你一个企业从在岸跑到离岸,人家一看你是哪里来的?你是民间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你是官方的,人家就会问你政府要来干什么,为什么新加坡在经济风暴中吃到了不少甜头,这是一个原因。那个时候也特别鼓励他的企业到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发展,但是人家一看你是政府的不要你进去,既是要你进去了之后都会留一手,你没有多少的竞争力,所以很多大的企业在海外发挥不了,反而是中小型企业在海外发挥的比较好,这说明它本身的经济体系有问题。

刚才笼统的讲了很多不同的模式,里面有多少是中国可以用的呢?我说不清中国评论网,我只可以说,各方面都有一些地方可以参考,但肯定不会有一个单一的模式,当前最关键的中国的问题,比如说刚才讲的中小型企业的问题,也不单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香港有在美国也有,我前一段时间在美国看的时候,理论上美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包括一些高新企业,他们应该有相当的活动能力,但实际上他们的困难不比中国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