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跨国>

全球化与伪全球化

时间:2011-10-14 21:59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如果有人问,在哪儿上班?以前总会有人挺着胸脯、昂着脑袋回答:在某世界五百强上班!这大概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劳动市场上出现的一个巨大变化。当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逐步在国内投资建厂,因其高待遇、优良的工作环境以及科学的人事晋升和培训制度,使得年轻人趋之若鹜。能够

如果有人问跨国企业在华采购,在哪儿上班?以前总会有人挺着胸脯、昂着脑袋回答:在某世界五百强上班!这大概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劳动市场上出现的一个巨大变化。当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逐步在国内投资建厂,因其高待遇、优良的工作环境以及科学的人事晋升和培训制度,使得年轻人趋之若鹜。能够顺利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那是引以为豪的事。

不过时过境迁,现在要是再问同样的问题,你会发现回答的内容在悄悄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强调自己是否在世界五百强上班了,而是改称“知名外企”上班。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原因仅仅在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2007年以来欧美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得企业的国际排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你再打开世界五百强的榜单,会发现一堆中字头的公司。于是,随便一个国企上班的人,都可以称作世界五百强的员工。这也就意味着,世界五百强不再是劳动市场上的稀罕物了,当然也就不值得炫耀。

这种观念的转变可以看做是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各国和地区实施开放政策,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得以可能,其结果是全球的生产率会因此而提升。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当然全球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带来了各国和地区老百姓福利的改进。过去国内市场上都是简陋且单调的消费物品,而现在我们却可以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精致物品。对消费者而言,品种多、品质好,无疑等同于福利的改善。不过,假如你在街头随机的问全球化方面的问题,可能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外国的消费品;外国的文化;外国的企业;外国的风景……也就是说,大家对全球化的认识,其实是直观的,又不是做理论研究,干嘛需要思考这些外国东西背后的含义?

基于这种直观的认识,就产生了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自身不断的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却把全球化当做是自己的一个对立面。或者说,我们其实在按自己的方式认识全球化,而不是按全球化的方式理解全球化。这个矛盾的提出可能有点拗口,权且先搁置一旁。让我先讲一个小故事。某一天张三去美国旅游,看见商场里一款夹克特别喜欢,无论设计、面料、做工还是价位全球跨国企业,都挺满意,而且还是美国本地产的,于是就打算给自己买一件,然后再买一件送给国内的哥们李四。张三比较细心,怕买的不是当地的产品,于是就问售货员,这件衣服是否原产美国?没想到售货员回答:是,但也不是!张三就困惑了,这到底是不是?这个售货员耐心地对张三说到:这款夹克的确产自美国,但仅仅是在美国加工的;其设计来自法国、面料来自斯里兰卡、钮扣来自中国大陆……张三顿悟:这不就是一件全球化产品吗?很有意义,于是张三把这件全球化的夹克送给了李四,没想到李四一脸不屑,说:这又不是什么国际名牌!张三郁闷,于是在下次去欧洲旅游时,特意买了某名牌夹克,补送给那位好友李四。

当然故事并未到此结束。某次聚会,李四穿着这件名牌夹克翩翩而至,张三还在旁边特意讲解这件夹克的故事。没想到在座的有一服装生意的王五,听完后哈哈大笑,张三和李四不解,王五遂解释到:这件名牌夹克就是大陆生产、欧洲贴牌的!王五接着说:其实很多所谓名牌都是如此。李四大窘,以后再也不敢提名牌一事。张三和李四对两件夹克的认识,其实就是代表了前面所说的全球化过程中国内很多人内心当中那个潜藏的矛盾。全球化本身如同张三第一次购买的那件夹克,虽然并非名牌,但集聚了全球各地的相对优势而生产出来,相当于是智慧的结晶。通过这种资源的全球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而张三第二次买的那件所谓名牌产品,则代表了一种和全球化对立的观念,即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本质上是一种单向输入,而非全球化。

我将李四这种偏好引发的全球化称作“伪全球化”,即单从最终产品看,似乎是全球化了,但从其生产过程的本质看,并没有全球化,只不过是披着全球化的外衣而已。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伪全球化的现象,其实和国内消费者的偏好、国内厂商的声誉以及相关的制度环境有关。就偏好而言,很多消费者只看牌子,不看内容,殊不知牌子是可以通过广告和营销等手段来树立的。所谓名牌,并不意味着其品质一定高于其他普通品牌,而仅仅是其市场营销做得好而已。比如哈根达斯,在国外就是普通的冰激凌天津跨国企业,而在中国大陆成了高档名牌冰激凌。这种差异就是典型的消费者受市场营销策略诱导而形成的名牌效应。

过去经济学家总是假定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会充分理性,而一个充分理性的消费者应该遵从性价比来消费,而不是像故事中的李四那样盲目追求名牌。可惜现实总是和经济学家过不去。消费者在消费时显然并不是充分理性的,而更多的表现出感性和情绪,极易受到周边人群消费行为、社会流行因素、厂商市场营销和广告等方面的影响和诱导,结果,针对消费者的这种理性不足,一些厂家就采取绕道国外的方式,在国内生产、然后转到国外贴牌、再以强大的宣传攻势在国内树立起所谓的国际名牌形象,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须知这种做法并没有实际的价值增加,而不过是迎合了消费者的虚荣心。一旦消费者发现,此名牌并不是百年老店式的那般坚实,必然会有受骗上当之感。当然中国评论网,伪全球化并不仅仅是消费者偏好带来的,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我将在下文讨论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