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国内>

让人民呼声与改革脉搏共振

时间:2015-04-03 09:0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敏洁 点击:
对民意的呼应,不是被动回应,也不等于简单顺应,而要达到让改革瓜熟蒂落、与社会同频共振的效果 近来,有个改革热词叫群众获得感。这个词被热议,道出了社会公众渴望改革进一步与民意互动的期盼。捍卫公共利益,准确把握社会心理需求,符合这些特征的改革,才能真正改到人

  对民意的呼应,不是被动回应,也不等于简单顺应,而要达到“让改革瓜熟蒂落、与社会同频共振”的效果

  

  近来,有个改革热词叫群众“获得感”。这个词被热议,道出了社会公众渴望改革进一步与民意互动的期盼。捍卫公共利益,准确把握社会心理需求,符合这些特征的改革,才能真正改到人们心里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实上,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直是改革的基本取向。今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3次会议研究改革问题,始终有个鲜明的指导思想,即进一步提升改革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日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就在这次会议上,发展乡村教育、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破解“立案难”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从“获得感”到“呼应感”,“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目标没有变,狠抓落实的现实导向没有变,只是对改革的及时性、含金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对民意的呼应,不是被动回应,也不等于简单顺应,而要达到“让改革瓜熟蒂落、与社会同频共振”的效果。

  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适时让改革与民意响应模式提速换挡,体现了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驾驭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哪些该小步走,哪些可以大步行,哪些应该惊险一跃,把握得十分到位,做到了蹄疾而步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改革与民意的呼应度非常高。两年多来,许多过去长期未能突破的改革举措之所以推进得波澜不惊,比如单独二孩政策、城乡户籍统一登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就是因为对群众现实需求、真实心声有十分精细的把握,带给群众很明显的“呼应感”。

  然而,改革越深入,就越要同时面对利益的纠缠和民意的复杂。这使得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对接变得更棘手。发展目标耽搁不得,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排山倒海,然而,一些地方和干部却患上改革疲劳症,对群众期盼作虚假的呼应。可行性论证了一轮又一轮,口号换了一个又一个,就是听不见改革措施的落地声。更有甚者,假装摸石头,作势踩油门,以改革和民意的幌子耗掉群众的耐心,也错失了改革的时间窗口,最终让问题积重难返。

  在一个权利意识不断高涨、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的时代,改革的顺利推进,已然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改革的上下对称,更离不开民意的推动和监督。也就是说,尽可能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起改革与民意互动的良性模式,打捞真正有意义的社会观点和态度,已经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

  对改革发自内心的呼应,显然不能只来自偶然的结果利好,也不仅来自为民办事的良好意愿,只能更多来自于一个及时的、动态的了解群众诉求的机制。从微观上讲,实现这种层次的呼应,殊为不易。

  据报道,有一位想干事的领导干部,上任之初就登门拜访当地知名人士,征求他们对改革发展的意见,大家一开始十分欣慰,很快心就凉了,因为这位领导从此对他们避而不见,原因是意见不合、不如不见。思想交流尚且如此波折,何况是面对“碎片化”的民意?切实呼应民意,没有捷径可走,惟有不断推进信息公开的水平,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的力度,不断把群众工作做细做扎实。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抓住复杂中国不断变动的真实民意,是过去30多年改革的成功秘诀,也是近年来改革不断冲破利益藩篱的最大依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葆有对群众的那份真挚感情,看到他们心中的改革图景,才能让改革行动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在时代浪潮中从不迷航。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3日 05 版) (责任编辑:刘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