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手机管理是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1-08-08 18:03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一直以来,关于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入校园的讨论不绝于耳。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终于给出了定论: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管理措施。这一人性且科学的做法,得到广大家长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一直以来,关于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入校园的讨论不绝于耳。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终于给出了定论: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管理措施。这一人性且科学的做法,得到广大家长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一方面对不同学生用手机的不同需求进行了规范,“有限”二字避免了“一刀切”,比如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全寄宿学生,“手机”可能就是唯一联系父母的工具;另一方面为“课堂就是用来学习的地方”正名,“禁止”二字向智能手机“说不”,有效维护了课堂学习风气与日常教育秩序,立起了课堂学习教育的规矩硬杠杠。
      智能时代,手机本身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涵盖了网络冲浪、社交平台、信息收获、游戏休闲等各种功能。事实上,社会关于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的讨论,正是对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不能自拔、影响学习成绩的焦虑情绪。不排除,部分学生因为心理不够成熟、自律力不强等原因,被“手机害了”、沉迷游戏,甚至通过网络接收到了迷信暴力、软黄色等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来说,两面性同样会兼具与体现。
      校园以立人为本,课堂以教学为要。对于学生来说,吮吸知识、提升自我、好好读书、天天向上才是第一要务,加上学生本身还未出入社会,经济、人情、联络等必然难以涉及到学生个体,手机发挥的价值无非是“联络”作用。所以说,精细化管理“手机”,彰显了机制的善意与温度,也照见了教育的诚意与深度。教书育人贵在将人的理性与理念激发出来,懂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基础上,更多还是对价值观、处事观和实干观的涵养与厚蓄。精细化手机管理,防止学生“业荒于嬉”,体现对学生的关怀,更多还有教育本身制度精细设计的循循善诱和不厌其烦,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更是育人立人的需要。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任何制度的生命力都在于执行制度的贯穿力。“有限进校园、禁止进课堂”,对手机的精细化管理,还需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制度详细的操作细则,防止简单的“禁止”、防止简单的“不限”,影响制度的严肃性、原则性和底线性。此外,管好手机,实际上就是育好学生、服务学生,家长、学校、老师都不能推卸其责任。从某个角度上,在“手机”管理上,三方都是一致的、一贯的、共鸣的。所以,细化手机管理措施,还得家长、学校、老师加强彼此沟通与联动,强化对手机的监督与管控,让手机在该需要的时候出现,不该需要的时候坚决不能出现,如此以精细化的举措才有育人风气的宽容与宏远。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