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频道>贵州>军事>

红色川南:在守望中求变

时间:2011-10-08 12:3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红色川南:在守望中求变 “红军当年四渡赤水时经过这儿,在我家买饼的苏维埃钱币,我还留着呢。”说完这话,85岁的车盛寅跑进自家老屋,拿出多年的珍藏向来访者展示。从老花镜片后面露出的眼神,透着骄傲的神采。 6月,在夏日的骄阳下,本报“重走长征路”采访组沿着中央红

红色川南:在守望中求变 “红军当年四渡赤水时经过这儿,在我家买饼的苏维埃钱币,我还留着呢。”说完这话,85岁的车盛寅跑进自家老屋,拿出多年的珍藏向来访者展示。从老花镜片后面露出的眼神,透着骄傲的神采。

6月,在夏日的骄阳下,本报“重走长征路”采访组沿着中央红军当年入川的脚步,行走在川南地区。位于泸州古蔺县的太平古镇,赤水河在静静流淌。满头银发的车盛寅和这个小镇,在流淌的河水前,为我们静静还原历史的细节。

在川南,乌蒙山脉绵延起伏,金沙江水波涛滚滚。这里既有苍郁的原始森林,也有平畴沃野。76年前,中央红军长征在崇山峻岭与惊涛江岸间,演绎一幕幕壮丽的革命诗篇。

76年后,我们一路向南,踏访红军走过的乡、镇、村。在这里,有人依旧在守护长征留下的红色历史;有的则在守望中求变,一个个革命老区开始在创新中实现转身。

【守望】

“留下的不只是一扇门,一个镇,更应是一片红色前景。”

车盛寅家的房子,在太平古镇的长征街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住了九代人,都没有搬中国评论网,以后也不会搬。”6月14日下午,坐在自家房屋门前,车盛寅老人平静地述说。

太平镇位于川南赤水河北岸,是古蔺县的东大门和水陆交通要道。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有两次是从太平渡口过河,三次转战此地,留下700余件文物和许多故事。

小镇依山傍水,房屋错落有致,青瓦灰房、木质门板、青石铸阶。所有的场景,几乎都还保留着当年红军到来时的模样。磨得锃亮的青石台阶上,依稀能感受到红军当年经过时的步履匆匆。

唯有门牌号和标志牌是新的。举步长征街,随处可见 “红军驻扎遗址”的小牌子挂在门楣上。整条街上,挂这样牌子的人家共有83户。街上稍微上些年纪的人,都会津津乐道有关红军的故事:有的拆自家门板给红军搭浮桥,有的将红军写在墙上的标语,刷上油蜡保护起来。车盛寅说,“那是因为红军和太平镇人有感情,他们来太平后开仓分粮,救了许多穷人的命。”

守住红军长征时留下的记忆,几乎成了当地人的共识。

车盛寅家76年前的烤饼店,如今已变成了卖绸缎布料的小商店。前年,当地政府打造古镇“红色文化”时贵州移动,为了让老人能在老宅里住得更好,除了将房屋加固外,政府还专门在他家商店对面扩了一块四五平方米大的露台,让老人闲时可以在此种花、饮茶,为来此寻访的人讲述红色记忆。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幅标语、一扇门、一个镇。我们要守住的是那些历史的见证者,和小镇的未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长王家伟说。

在长征街的中部,有一座青砖小瓦的三层楼,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前年,为了能更好地保存古镇上建筑的原貌和容纳更多游客,陈列馆迁出了老宅,搬进了镇口新修建的馆区。2000多平方米的新展厅里,陈列着200余件红军留下的弹药和生活用品。

馆前有雕塑广场,如今已成为泸州市、县级党员入党宣誓的庄严之地。也成为红色旅游的热地。“陈列馆共接待了30多万名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王家伟说,如今古镇一年的游客达15万人次,带动了小镇的经济。最让他自豪的是,来自香港的“助学长征”筹款团来参观了陈列馆后,决定捐款20万元,在这里建一所希望小学。

能在一个镇上建红色陈列馆,不是件容易事。这让200多公里外的叙永县石坝乡乡长兰杰有些羡慕。石坝乡也是中央红军当年驻扎的地方。“我们也想建自己乡上的陈列馆,吸引更多游人来石坝。”

在石坝乡场镇的坪街上,当年红军在此设指挥部、电台、中华苏维埃银行、没收征发委员会、苏维埃纸币兑换处等,都挂有牌匾予以纪念,用于发展红色旅游。

“我们准备再开展一次深入的文物普查,尽量挖掘红军长征留下的实物。”兰杰寻思了一下说:“起码要能拿出50件以上的纪念物,才有资格建个陈列室。”

在他看来,“革命之地”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红色旅游”满足了游客对长征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而“红色经济”则能有效反哺 “革命之地”的经济与社会,“提高本地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

【思变】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在川南,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不少都是老少边穷的贫困地区。崇山峻岭与原始森林遍布,在给川南地区带来秀丽风景的同时,也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对经济发展造成制约。

穷则思变。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人的精神和信念是改变一个地区经济落后的先决条件。距离古蔺县城30公里的双沙镇,就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贫困地区的 “思变”之举。

双沙镇地处古蔺南缘,赤水河北岸。扎西会议后,中央红军迅速转兵东进。1935年2月15日,军委纵队进抵白沙场(现双沙镇白沙村),毛泽东、朱德在白沙场崔家祠堂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拟定了二渡赤水的作战计划,这就是有名的“白沙会议”。

76年前,红军经过白沙场时,这里还是一个穷得吃不饱饭的小村落。如今的白沙村,已是川南黔北一带有名的“画里乡村”。

清澈洁净的白沙河穿越白沙坝子,“321”国道大(贵州大方)纳(泸州纳溪)路、省道古(泸州古蔺)金(贵州金沙)路横贯该村。一到3月,沿公路两旁的田畴和山冈上,油菜花争相怒放,宛若一轮轮金黄的月亮贵州人事人才网,镶嵌在山间。

6月15日上午,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双沙镇党委书记陈文有些特别:他手持扩音喇叭,出口成对,用充满激情的语调介绍他所在的这个乡镇,“一坝黄花香宇宙,青山四面映画屏。”

这些介绍词都是陈文自己构思的贵州师范大学,在旁人看来,这个年届不惑的镇党委书记“脑子活泛,敢想敢为”。

陈文因双沙曾是红色革命之地而自豪。在双沙镇,当年红军开会的崔家祠堂仍然被完好地保留着,门口竖立着红军司令部的石碑,祠堂内的所有摆设都按76年前的格局摆放。祠堂大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树干要两人合围才能抱住,繁茂的枝叶差不多将半个院子遮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