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专业素养,公众更关心教师的道德品质
近日,一份脑洞大开的作业,让家长和网友们都炸开了锅。“今晚数学作业有一项是数1亿颗米粒,辛苦家长们督促孩子们完成。”这是佛山某小学数学老师布置的四年级数学作业。怎么数?“一粒一粒数”,这是那位老师给出的明确指示。
然而热心网友已经为那些可怜的同学算出了答案。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3个数,不吃不喝不睡,理论上从1数到1亿需要约一年时间。眼看此事在网络上越闹越大,感到不好收场的老师赶忙改口表示,她的初衷是让孩子通过估算和想象,感受1亿这个数学概念。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脸都被打肿了,还要为自己强行编造理由,这就很尴尬了。这一奇葩作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些正气凛然的人甚至会觉得这个老师“很坏”。但少有人想到这么个角度:一位数学老师,不懂得起码的数量级概念,又怎么能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呢?
细细回想一番,类似的“奇葩”作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上出没。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难倒无数成年人的一道小学数学题目。在网上发布的这道题里有四行等式,不同的是,等号左边不是数字,而是猫咪、鞋子等具体物品,前三行等号右边都是一个具体数字。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运算前三个等式,得出最后一个等式等号后边的数。题目本身或许不难,难的是隐藏在题目中的“陷阱”: 有的动物脖子上挂了哨子,有的没挂。一道好好的数学题硬生生被改造成“大家来找茬”,实在让人无言以对。
这些奇葩作业的问世,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工作中的疏漏,实际上都是体现出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欠缺。可有意思的是,比起布置作业的科学性、教育教学的合理性等问题,公众似乎对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是更感兴趣些。收受家长的礼物、在课外开办补习班、甚至于极个别教师的猥亵行为似乎已转化为教师群体身上挥之不去的污名。谈及上述情况,网友和家长们立刻变得咬牙切齿、面目狰狞,恨不得将教师除之而后快。看上去,国人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好人,反倒对教师的专业水平颇为宽容,或者说,并不那么关心。
神化教师,其实是一种偏见
对教师在实务层面的专业水平漠不关心,并不意味着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不高,国人对教师的要求甚至是“理所当然该教出好学生”。时至今日,“教育万能论”仍然拥有为数众多的拥趸。“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句出自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广大教师自是不太感冒,但对此深信不疑的老百姓,绝不在少数。说起来,这倒不是国人的专利。从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到日本漫画《GTO》,无数文艺作品似乎都在叙述一个神话:只要教师够厉害,再差劲的学生也可以被感化和成才。2016年,曾在国内热映的日本电影《垫底辣妹》里,一位热血的教师硬是把看似无药可救的学生送上了名牌大学,还为观众奉上了一句无比热血的加强版名言:“没有不行的学生,只有不行的老师。”感人的情节,让无数观众流下了热泪。
可相不相信励志故事,这还真是一个问题。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直到不久前,这种说法还是相当流行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可见,这句话不是他自己说的,而是引用。如果读者结合前后文看,就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也就是说,老师应该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尽全力教育“难教的儿童”。但是,不承认教育的局限性,无疑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应该承认,“难教”的学生不仅存在,而且大量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质的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如果所有学生都不“难教”,且都被教好了,选拔还从何谈起呢?只不过,这是个不少家长不愿意承认的残酷事实罢了。当然,学不好课本知识,不代表学生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功。但是,“教育万能论”既然站不住脚,神化教师也就更没有必要了。“好人老师”不一定就是“好老师”,与其在社交媒体上渲染优秀教师的“伟大”“崇高”,不如将他们还原为人,认真探讨他们的专业精神和能力。
说起来,年轻人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他们热情追捧李永乐这样的“网红学霸老师”——见识广博、专业水平高,更重要的是会讲课,讲课好玩,能充分勾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年纪大一点的人应该赶紧跟上潮流,别只关心孩子们面对的是个“好人老师”还是“坏人老师”。
马云大概是国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师,这正是问题所在
Varkey GEMS基金会发布的2013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显示,教师在中国社会备受尊重,享有很高地位。根据调查,有75%的中国学生认为教师应该被尊重,在接受调查的国家里排名最高,其次是土耳其(54%)、新西兰(39%)和美国(3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经合组织和中国劳工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岗教师的平均年薪为42782元人民币(约6971美元),而比利时、韩国、德国、美国、日本教师的平均年薪都在4万美元以上。中国教师工资在被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垫底。
教师的待遇水平较低,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年年感慨,年年热议,让此话题越来越有“狼来了”的味道。《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实际情况如何,在此已经无需赘述。
以上事实深刻体现了国人对待教师的矛盾态度:表面上很重视,实际上不当回事;对老师要求很高,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昨日一大早,发生了一件举国关心的大事:马云正式宣布,他将成为马云老师。马老师亲口说过,“我最快乐的时候,是一个月拿91块钱,我当老师的时候。”马云的话语看起来无比诚恳,发自肺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马云一直是个西湖边英语角中的优秀教师,那么他今日不管说了什么人生感言,都是不会有人关心的。马云还说过,“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什么?老师!我们应该鼓励最优秀的人去当老师。”这句话简直不能再正确,但他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人,还是得先离开教师这一行。
尽管如此,马云老师仍是公众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模板。首先,他是一个好人。马云曾在公开场合承诺过,下半辈子做一名乡村教师代言人。他甚至将自己的微博名改成了: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其次,身价达到453亿美元的马云老师必定能做到不求回报,无私奉献。最后,马云老师不需要被神化,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几乎无法被超越的神话。难道会有人相信马云老师教不会学生?具备以上三点,何愁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唯一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大概是马云老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尽管他自认,当年的教学水平已经“炉火纯青”。
只可惜,这样的老师,大概只有马云一个人。教师职业做到极致,其在今日国人心目中的真实评价大概不及“商界大佬”的十分之一,但在道德上、成果上却要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就是今时今日的中国教师。
教师节很快就要翻篇,可繁华过后,人们对教师的认识标准却愈发模糊和分裂。天晓得,昨日在社交媒体上痛骂教师的和今日在朋友圈里祝福教师的,是不是同一拨人?教师,是一项职业,也只是一项职业。它不需要神圣的光坏,也不该被无理地苛责。对教师在专业方面的评价多一些,中国教育或许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