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记者喻菲、杨春雪)在张衡发明地动仪1800多年后,中国科学家正利用以他命名的卫星,从太空搜索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电磁信号,试图破解地震预测难题,减轻自然灾害为人类带来的损伤。 “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预测地震,但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再过10至20年,地震预测有望迎来突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张衡一号”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说。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在近期的第35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上,申旭辉介绍了2018年发射的“张衡一号”在轨5年取得的进展:获得了全球地磁场数据、全球低频电磁频谱数据;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全球参考地磁场模型和低频电磁波跨圈层耦合传播模型,并经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联合会评估,成功入选新一代国际地磁参考场计算。 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难题,主要原因是科学家穷其一生难以积累足够多的破坏性地震案例来形成统计,并验证预测方法和理论。此外,现有技术手段很难探知从震源到地表的情况。 卫星监测突破了传统地震科学研究的限制,电磁波可从地下到太空跨圈层传播。统计表明,空间电磁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科学家通过卫星可将观测范围拓宽至全球尺度。全球平均每年有18次7级以上地震。从震例观测、收集的角度来讲,“天上一年,等于地面二三十年”。卫星监测可让科学家开展大样本统计研究,为检验各种方法和模型提供了基础。 “张衡一号”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的首颗卫星。它能够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优势,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 申旭辉介绍,“张衡一号”已观测到全球约60次7级以上地震、近600次6级以上地震、数万次5级地震。“我们发现,高达80%的6级以上地震前半个月有明显前兆信号,较多出现在震前一周左右。通常卫星探测到的前兆信号不会出现在震中的正上方,往往偏离震中几百公里。” 申旭辉坦言,目前大量前兆信号都是在地震发生后在数据中回溯找出的,只有少量是提前发现的,这是因为数据处理非常复杂,在有限的人力和计算能力条件下无法对全球数据做到实时跟踪。 他说,现在距离预报地震还有较大差距,无法实现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的精确预报,要想真正实现地震预报不能靠一颗卫星的单一手段,还要靠地震学、电磁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 “但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认为地震预报最终能够实现。再过10年,我们会积累海量观测数据。随着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发展,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开展实时数据处理。此外我们还需要地震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发展,对超高温超高压的地下震源环境开展研究。”申旭辉说。 除了地震监测,“张衡一号”也成为空间天气活动的精准记录者,支撑形成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通信导航环境管理提供保障。例如2018年8月发生的地磁暴是“张衡一号”升空以来记录到的最强磁暴。此外,火山、日食、海啸、风暴潮、南大西洋磁异常活动等也被“张衡一号”精准记录,显示出其在空间天气灾害、极端天气灾害和火山活动监测预警方面的良好应用前景。 申旭辉介绍,中国计划发射“张衡一号02”卫星。这颗新卫星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将观测范围扩展到地球南北极,增强了对地球系统变化的观测能力。“02星与01星联合起来,可以实现为期11年的一个完整太阳活动周期的观测。” “张衡一号”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申旭辉指出,未来这一计划将在持续关注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探索基础上,密切结合宜居地球、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主题,推进地球系统科学,尤其是地球关键圈层耦合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观测研究。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保健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运动竞技 | 新硬件时代 | 消防应急 | 雄安新区 | 粤港澳大湾区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欧洲频道 | 非洲频道 | 亚太聚焦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网络金融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聚焦海外 | 新疆建设兵团 | 民政工会 |
中国科学家从太空寻找地震预测之法
时间:2023-03-18 18:54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喻菲、杨春雪 点击:
次
在张衡发明地动仪1800多年后,中国科学家正利用以他命名的卫星,从太空搜索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电磁信号,试图破解地震预测难题,减轻自然灾害为人类带来的损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爱琴海地震致土耳其和希腊至少53人死亡
- 下一篇:中国科学家从太空寻找地震预测之法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图片文章
- 精彩文章
-
- 中国科学家从太空寻找地震预测之法
在张衡发明地动仪1800多年后,中国科学家正利用以他命名的卫星,从太空搜索地震发生前...
- 中国科学家从太空寻找地震预测之法
在张衡发明地动仪1800多年后,中国科学家正利用以他命名的卫星,从太空搜索地震发生前...
- 爱琴海地震致土耳其和希腊至少53人死亡
土耳其副总统奥克塔伊1日在伊兹密尔省灾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当天清晨,地震...
- 中国科学家从太空寻找地震预测之法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1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