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班干部”该“怎么办”?

时间:2020-06-02 15:27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法犯法”,用的顺心、不愿放人,基层单位不愿得罪、“跟班干部”本人不敢出声,加上“调不进去、回来不了”,让“跟班干部”成了夹心饼干、甚至造成心理压力。“跟班干部”该“怎么办”?还须等待相关制度加以规范和明确。
      在乡镇基层干部队伍中有少数干部经常性被上级抽调、借用,美其名曰“跟班学习”,往往这些人工作态度认真、能力较强、愿意吃苦,导致“能干者都盯着、愿干者处处抢”。基层干部群众称其为“跟班干部”,编制、人事等关系在原单位,但时常被不同的县直单位或上级单位以“跟班”名义抽调,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年半年。要知道,通常抽调人员单位需要面对重点工作和难点任务,所以能够得到组织默认抽人借人。换而言之,“跟班干部”被抽调借用后从事就是啃硬骨头、吃苦头的活,经过长期锻炼,个人工作经验、干事本领、作风品质等都会增强。正因如此,形成了一个惯性循环,“跟班越多锻炼越多,被跟班变频就越多”。
    一般认为,“跟班干部”经常到上级单位工作、在领导身边混脸熟,提拔、待遇、晋升等方面应该有优势,甚者认为“跟班干部”很幸运、有前途。事实上,“跟班干部”跟班之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方面因编制、人事等关系在原单位,不仅原单位因“不在单位工作”为由不发正常福利,相应因制度完善和监督严密,抽调单位的待遇福利同样享受不到,加上大部分“跟班干部”工资少、房贷车贷、抚养小孩等压力大,可以想象“跟班干部”经济困顿的窘迫;另一方面提拔、晋升需要原单位民主推荐和群众评议等,“跟班干部”长期不在本单位工作,群众基础肯定不强,提拔和晋升等政治前途根本无望,此外抽调单位往往是“干完事不留人、借调借而不调”,导致“跟班干部”幸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又得重新开始在原单位“打拼”。
    何况,“铁打的单位、流水的领导”,一切原来实干的印象都得重新开始,若遇到一下轮上级重点任务保不准又要被“跟班”,如此反复循环。“树挪死,人挪活”。当然,“跟班干部”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不同单位跟班学习,从沟通交流、协调组织、业务技术等各方面都会得到质的提升,这点对个人成长、干部交流和组织培养来说“一箭多雕”。不过,“跟班干部”跟班过多就会产生逆反效应,因待遇、前途等无望,对“跟班看破不说破”,滋生系列链锁反应,影响干部队伍士气和地方实干风气。
    此外,并非每个抽调单位都有一样的“跟班选项权”和“吸粉效应”,往往如组织、纪检、“两办”(党委办、政府办)等常委领导部门,“跟班干部”比较热衷,相对应其他县直单位或上级部门就会“冷”一点。这也会产生“跟班腐败”,比如有些人通过走后门、拉天线到权利部门“镀镀金”,把跟班当做一种资历和晋升“砝码”,如此“念歪了跟班经”,衍生了不正之风,更影响了老老实实跟班、踏踏实实做事者的工作积极性。
  “跟班干部”两头不讨好、两头讨不好的尴尬,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干部健康成长、一个都不能少,因此“跟班干部”也须得到合理呵护。何况,按照相关规定对跟班、借用、抽调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一方面是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另一方面更是维护基层社会治理秩序。时常,个别权利部门“知法犯法”,用的顺心、不愿放人,基层单位不愿得罪、“跟班干部”本人不敢出声,加上“调不进去、回来不了”,让“跟班干部”成了夹心饼干、甚至造成心理压力。“跟班干部”该“怎么办”?还须等待相关制度加以规范和明确。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