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4年2月5日 ——过“年”的烦恼!
过年的烦恼:逼婚!(视频截图)
过年的烦恼:花钱!(视频截图) (节目导视) 解说: 过年回家,亲友相见,有欢乐,也有担心。 短片 过三十了吗? 还没。 我是问年龄过三十了。 还没有。 市民: 我觉得很头疼,爸爸妈妈肯定会叫我去相亲,但是我觉得相亲很离谱啊。 解说: 过年回家,红包礼物是心意也是压力。 市民: 每家都有小孩,来了的话最少200块钱,肯定是有点负担的。 解说: 过年回家,朋友相聚,有感情,也有尴尬。 歌词: 相聚相聚都来相聚,今非昔比,你有车他有房,都来比一比。 刘先生: 我估计像这样的聚会,明年有可能我就不参加了。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过“年”的烦恼! 主持人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虽然已经是初六了,但这毕竟是进入马年之后,《新闻1+1》的第一期节目,在这儿还是要给您拜年了,祝您过年后。刚才一路见到很多同事的时候,都在说过年好、过年好,但也有人接话,好和不好这年也快过去了。是啊,虽然过年是非常喜庆的时候,但是每个人面对很多情况,还是各不相同,有的时候也会有点烦,尤其是很多年轻人,这种烦集中起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到了一定年龄了,被家里人或者身边的人逼婚相亲,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过年了就要礼尚往来,这一礼尚往来就要花钱,花钱一旦花冒了也有点烦。第三个,回家乡就要聚会,一聚会有时候一不注意,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就被别人比较,晒成功,这一成功,搞得很多聚会变了味了。 咱们首先从到了一定岁数,被逼相亲、被逼婚开始说起。 解说: “闺女,过来看看我儿子,不但长得帅,而且工作也好。”这是昨天出现在烟台毓磺顶庙会相亲会现场的一位父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参加相亲会的除了适龄年轻人,这样的中老年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希望能够利用春节这样的时机,给孩子找到对象,也为自己找到儿媳和女婿。今年春节,这样的相亲会各地还真是不少。 记者: 你今年多大了? 市民: 25。 记者: 25岁,还不大呢。 市民: 周围的邻居都结婚了,村里头哪不着急。 解说: 大幅广告,留有电话,作假的方式,希望能让父母省心。 记者: 有联系你的吗? 市民: 有。 记者: 有多少人? 市民: 昨天有两个。 解说: 是否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风险、欺瞒,在父母的心愿甚至要求面前,是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手段和视力。1月29日,因为害怕回家过年被逼婚,一位29岁的女白领前往武汉汉口医院,哭求大夫让其住院。而在此之前,36岁的黄某在得到父母绝不给他介绍对象的许诺后,躲避相亲几年,才重又踏上了回乡的列车,当列车上接到表弟电话得知自己被骗,黄某竟然当场被气晕了过去。有夸张的事情,也有暖人的温馨,为了解决不少年轻人春节到家必相亲,春假到家必被逼婚的问题,共青团河南省委驻深圳工委甚至在深圳开往郑州的列车上,为河南老乡举办了一场相亲会,大胆告白,留下电话,24小时的旅途,下车之后也许就有年轻人能多一份轻松和值得期待的爱情。 市民: 我想跟她表白一下,从咱俩认识到现在,度过很多困难,也经历过很多事情,所以说我想让你赶紧嫁给我。 市民: 在这里我想跟父母说一下,我已经有男朋友了,不用操心了。等有机会的话,一定带他回去给你们看看,然后让你们给我把一下关。 解说: 来自2013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六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而80后是是遭遇父母逼婚的主要年龄群。而对于不少还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父母来说,了解情况,帮助儿女介绍对象,解决婚恋问题,春节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 逼婚,无关乎地域,甚至无关乎年龄。今天,小鹃的表哥告诉我们,家住河南省虞城县天楼村的表妹小鹃今年20岁,在外打工已经有四、五年时间,这次回家就被相亲忙的不亦乐乎。 王先生 小鹃表哥: 今年春节前夕回到家,父母就开始给她安排相亲。从初二开始,每天相亲至少三个,最多的时候五个。她见了有十一、十二个,她跟我讲说她见了第一个还有印象,见了第五个,都不知道第一个长的什么样子了。 解说: 在农村,像小鹃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王先生: 很多青年男女走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次面、两次面就定下婚约,非常短促的见面,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婚姻,这就是农村的婚恋情况。初四那一天有个男孩子她比较中意,然后定下婚约了。 解说: 然而,这样的经历仅仅是个例吗?在微博中,春节被相亲已经成了热门话题,一百多万人参与讨论,有人在吐槽,也有人在倾诉自己的遭遇。“这个话题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吧?太有发言权了。”“家里人连我给他回的信息都一审再审,我都没仔细看她,我妈就说还可以,最后逼急了,还和爹妈吵了一家。”仓促的见面,应付式的相处,也让两个年轻人感到了彼此的不合适。 主持人: 这逼婚也能逼出极端的,最后只也能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为什么要这么说?回到年前,今年的1月24日在墨尔本,这可不是在国内,在墨尔本当地非常有影响的一个华文报纸,叫《墨尔本日报》,头版登出了一整版的广告,这个广告得加点引号,我觉得更像是寻人启示,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呢?“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回家吧。爱你的妈妈。”显然过去一到过年的时候爸妈总是逼婚,总是问婚事,结果搞得孩子这回手机、电话根本不接了,玩了一个闪,让你根本找不着,这也算孩子够狠。但是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最后逼婚的结果就是要花这么多钱登一整版广告,告诉今后再不逼婚了,你还是回家过年吧。显然,回到父母身边,跟孩子一起来这样的一个年,这是比逼婚要更重要的事,很多家庭要认清楚。 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调查,在腾讯新闻上,在涉及调查年龄段,参与的人数十多万人,量够大的,90后占到16.92%,85后占24.70%,80后占到24.23%,70后占到20%多。我们看他们遇到的情况,他们的态度,假如父母逼婚的话,高兴,用心准备,期待好姻缘占到7.14%,100个人就7个。理解,父母亲友用心良苦,自己也应该认真对待占到绝大多数,超过三分之二。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好孩子还真是相当不错。没想到不是愤怒或者怎么样,而是理解。接下来有接近11%是应付,能躲就躲,躲不过就敷衍配合。另外100个人当中有将近14个人是抵制,现阶段不想婚恋,或者不喜欢这种方式。透过这样的调查能够看到,大多数中国的孩子挺理解的,不过不一定很喜欢,其中还有一定的比例是坚决不喜欢,采用了抵制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调查,其实这个调查显示的不仅仅是,在逼婚当中还有时间表,还有不同的方式,你结婚了吗?如果你回答结婚了,就要问你生孩子了吗。如果你回答生了,就要叫来看看,让孩子表演。如果你说没生,怎么还不生,又要教育你一通。如果你说没结婚,就问你有对象吗,如果你说有,什么时候结婚,还是要催婚。如果你说没有,就要给你介绍一个,最后以相亲告终。你看,什么都很麻烦。 接下来我们看大家过年的烦恼,各种花销,其实花钱多是排在第一位的,占到42.94%,真说要逼婚,还没排得那么高,这跟年龄段有关。接下来咱们就关注一下过年花钱让人感觉也比较烦。 记者: 多少压岁钱? 孩子: 三千五百。 孩子家长: 收红包,大概七八千。 孩子家长: 现在就这么一个小孩,大人都给的比较多,几千块钱。 解说: 过个春节,估计全国各地的很多孩子们都收到了为数不少的压岁钱。如果再算上晚辈孝敬长辈,老辈贴补小辈,以及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春节的红包馈赠恐怕是笔不小的往来。 市民徐先生: 包了八百块一个人,包给女儿、女婿,让他们自己处理,让他们理财也好,买东西也好,随他们自由。 解说: 不过这红包给的多了,虽是情谊,却也是压力。刚工作的年轻人惧怕红包,工作多年的陈女士也同样如此,年前家住天津的她刚领了年终奖,就马上随春节红包又送了出去。 短片: 当然,红包也不例外,必须管够。 解说: 刚工作的年轻人惧怕红包,工作多年的陈女士也同样如此。年前,家住天津的她刚领了年终奖,就马上随春节红包又送了出去。 陈女士: 一个小孩包了一千,一共差不多六、七个小孩,差不多年终奖都发(红包)了,压力挺大的,给那么多,一下年终奖都给了,就是白发)年终奖)的感觉。 解说: 如此年终奖白发的感觉,不禁让陈女士怀念起自己儿时的红包数额。 陈女士: 小时候给的少,一般都20、30,50。回想一下,觉得变化挺大的,可是现在你看周围都这么给,你就差不多随大流就这么给了。 记者: 少给点不行吗? 陈女士: 比如说人家给你孩子那么多,你肯定不能给少了。 记者: 你有孩子吗? 陈女士: 我现在还没有。 记者: 您这不是等于干给吗。 陈女士: 可以这么说。 解说: 不能少给红包,又不想荷包憋憋,于是从农村来到大城市打工的王先生,索性选择了不回家过年。 王先生: 主要就是在这头收入也是有限吧,回去以后孩子、大人发红包,有点难以承受。 记者: 如果说您回去大概需要派多少钱? 王先生: 大概两三千。 记者: 冒昧问您一下,两三千对您每个月的收入来说,大概是您收入的多少呢? 王先生: 大概一大半,回去一趟,自己这个月挣点钱基本上都搭进去了。回来以后,度日比较困难了,也只能吃方便面。但是这个事情还不能跟家里人说,只能说撑面子。 解说: 红包虽是春节花销的最大头,但还不是全部,根据山东齐鲁晚报的调查,备年货、回家过年的路费,甚至亲朋聚会和年夜饭也成为春节掏空钱包的重要因素,以至于这篇报道直呼:春节花销知多少,钱包“亚历山大”。 主持人: 其实面对给红包这件事,我个人的态度是坚决支持给,但是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多降点价,为什么这么说呢?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虽然那个时候经济条件非常糟糕,得到的钱也很少,但是自己会用纸去叠一个纸钱包,等着过年的时候发了这个红包之后,当然红包很少的钱,放在里头给自己在未来几个月谋划买几本书,或者怎么怎么样,因此,红包是自己非常难忘的童年记忆,我相信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发红包也是很重要的过年的记忆和快乐。但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红包有点价格涨的太猛了,五百、一千,甚至两千,相当多的人谁给的起?最后还变成了一种攀比,人家给你自己的孩子多少钱,你反过来转身要给人翻倍。如果按这样的结论下去,终究有一天红包这条路非走到尽头不可。
我们来看看人群当中的调查,为什么大家会感觉到发红包压力太大?首先,参与调查的人数11万多人当中,3000元以下的月收入占30%多,3000到5000的占36%,这两个加一起已经三分之二。真正5000到10000月收入20%,10000以上的12%。看他们花多少钱,过年的总开销,1000以下的11.49%,这比较幸福,花的比较少。17.93%是1000到2000。真正进入到主体部分是2000到5000的是31.39%。5000到10000的占到四分之一,这可是不小的量,有很多月收入完全抵不上他要过年的时候给出去的。因此,如何在今后继续保有我们这样一种红包文化,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快乐,另一方面,也能够降降价,因为集体都降价之后,大家都有面子,因为图的是这样的乐。接下来咱们要奔第三个烦恼去了,第三个烦恼这几年提的是越来越多,那就是同学聚会,老朋友聚会的时候,在餐桌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那就是晒成功。这事靠谱吗? 歌词: 相聚相聚都来相聚今非昔比,你有车他有房都来比一比。就在就在这次聚会里重新认识你,大家都来比高低。 解说: 这首名为《恐惧族之歌》的网络歌曲,唱出当下的一种新的恐惧潮流,又到春节聚会时,对此心生恐惧的人也越来越多,恐惧族就隐藏在回家过年的人群里。 短片: 首先你不能穿这身衣服。其次,名片里怎么也得有几个英文字母。车那是必须的。 班长! 王二! 破车! 解说: 微电影里的情节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同学、亲朋相聚本该是春节里一件令人高兴的事,然而,变了味的聚会让人开始害怕,甚至厌烦。今年春节,安徽的刘先生与阔别十年的高中同学就搞了一次聚会。 刘先生: 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十年了没见面,同学们过的怎么样,过得好不好。一到桌子上面一讲就是钱,钱、权这两个字是重点。主要还是炫富、攀比这块比较厉害,多大的房子,哪一年买的车,什么样的车,你比我比,比来比去的现在。 解说: 已经工作了七、八年,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刘先生说,与从前相比,如今聚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刘先生: 感觉淡了现在,不像以前同学们之间见面,回味一下以前的生活,上学时的生活,感觉很温暖。现在一谈这个东西,很多没有钱的同学,混的不太好的同学,感觉在这个桌子上面抬不起头,他也不讲话,听几个有钱的这个讲那个讲,这个讲那个讲。我估计像这样的聚会,明年有可能我就不参加了,感觉没必要,这个事不应该搞成这个样子对吧。 解说: 除了同学聚会,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也让在外地工作的刘先生有点犯难。 刘先生: 我们在外面打拼的这些人回到家,就是要有一种,不讲荣归故里,也是衣锦还乡的感觉。回到家就是大包小包的往家拎。我们回家现在后备厢塞不满,感觉都不能回家,感觉这个家回的都没面子。现在他们一问你在哪上班,现在怎么样,现在工作怎么样,收入怎么样。 解说: 与刘先生一样,陈女士在春节期间也曾经参加过不少聚会,只是近几年她参加的聚会越来越少,因为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参加聚会她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尴尬。 陈女士: 比如说在刚工作的时候大家就会不停追问你的工资是多少,你的单位福利怎么样,追问你的户口是不是落下了,有没有正式的编制。有些问题让我觉得挺尴尬的,自己特别不想回答。有的时候家人刨根问底,你觉得不回答也不合适,但是回答了心里挺不舒服的,觉得好像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窥探了一样。 解说: 在陈女士看来,聚会时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有时还要遭遇挑战。 陈女士 在我生孩子之前,大家就会追问你什么时候准备要小孩,为什么还不要。其实我们自己是有自己的计划,而且可能在老家和在北京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可能要孩子的时间点和自己的把握都是有不同的,但是别人这样不停问不停问,就会觉得特别烦。我爱人和我一样也会觉得很尴尬。尤其是很多同学聚会的时候,甚至是选择能避一避就避一避,或者尽量不带他去。 解说: 在种种无奈面前,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应对聚会的密集,然而,恐惧族的队伍还在增加。 主持人: 其实回家过年,有的时候首先当然是为了家里人聚在一起吃这样的团圆饭,热热闹闹的,也一解相思之情。接下来其实借回家过年的时候天南海北的很多同学,尤其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半径非常大,同样在自己的故乡,可能是以故乡为原点,一下子放射出去在天南海北的各个地方,甚至到国外,利用过年的时间大家突然聚在一起了。老同学一相聚,大家可以感觉那是非常幸福的一个时刻,但是为什么突然间又变了一点味儿呢?我觉得可能是三种因素构成的吧,第一种因素,这个社会对所谓成功的标准已经变得非常狭窄,因此,逼着大家从如此狭窄的方向去解读你是否成功。要么你得有钱,要么你当了官,要么你出了什么名。因此,当所有的评定成功被如此狭窄界定的时候,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压力,这是第一个,是社会的问题,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接下来由被认定的所谓的成功者,会有一定的小比例有故意炫富这样一种感受,让人感觉到很不舒服,但是我相信这还只是小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一部分,被这种所谓社会侠义成功的概念被定义为还不太成功,心理压力巨大,因此有的时候会过于敏感,需要从三个方面都要去解决。最核心的还是要解决社会对成功认定太过狭窄这样一个病,甚至是一种病。 我们来看看相当多的人在春节七天行程当中,最关注什么事,结果你看像是矛盾一样,关注度的排行排第一位的就是同学聚会,显然这是在过年当中,天南海北聚在一起非常幸福的事。第二,日常生活当中,是上网,然后是玩手机排第三,第四是睡懒觉,补个觉。后来还有朋友聚会,陪父母其实占的比例不高,因为一定会在吃团圆饭的时候跟父母在一起,然后串亲戚。 我们接下来看一个调查,你对各类聚会,如同学聚会、同事聚会的态度是,想占36.94%。怕或者烦,因为收入、房子、车子成主要话题,窥探隐私,斗富攀比,这里的担心占37.23%。累,疲于奔波,吃吃喝喝,17.39%。说不好36.94%。其实说不好占这么高的比例,在我们的调查当中有的时候并不多见,非常有趣。为什么觉得它非常有趣呢?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又想跟同学之间聚会,但是又担心出现一种攀比,你被比或者比的不如人家,好像都不是很舒服,这需要我们都能拥有一种更好的情商,善于让每一个人在同学聚会当中,大家都很开心。另外,我觉得中国人不能走歪了,时代这么进步,难道同学聚会还要用一些外在的东西去衡量吗?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过年的烦恼,在烦恼当中,各种花钱比较多排第一位,42.94%,然后排在第二位的,生活无序,大吃大喝,体重长了占17.96%。这是第二。排第三位的是都没这些事,不觉得很烦,很幸福,这最好了。排第四的是大小聚会,斗富炫耀,厌倦了相互攀比和被拿来做比较。最后才是逼婚。不管怎么样,过春节都应该是我们感到幸福的事。虽然说比较烦,但是想到再隔没多久这年就算过去了,我们还是觉得过年真的很不错。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频道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晚霞溢彩 | 运动竞技 | 两会频道 | 人社保障 | 欧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新硬件时代 | 非洲频道 | 美洲频道 | 澳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疆建设兵团 | 网络金融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聚焦海外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民政工会 |
盘点年轻人春节烦恼:逼婚相亲 花钱送礼 聚会攀比
时间:2014-02-06 10:25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点击:
次
我们来看看相当多的人在春节七天行程当中,最关注什么事,结果你看像是矛盾一样,关注度的排行排第一位的就是同学聚会,显然这是在过年当中,天南海北聚在一起非常幸福的事。第二,日常生活当中,是上网,然后是玩手机排第三,第四是睡懒觉,补个觉。后来还有朋友聚会,陪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烟花爆竹,今年春节你放吗?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想知道你年夜饭吃什么?快来一起晒家宴
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年饭",才真正有过年的味道。其中,饭桌上"鱼"是必...
- 烟花爆竹,今年春节你放吗?
环保部特急函引发“要民俗还是要环境”追问—— 烟花爆竹,今年春节你放吗 ...
- 盘点年轻人春节烦恼:逼婚相亲 花钱送礼 聚会
我们来看看相当多的人在春节七天行程当中,最关注什么事,结果你看像是矛盾一样,关注...
- 想知道你年夜饭吃什么?快来一起晒家宴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自助游网站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 有 券 网
- 中国靓号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