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男士>少年文学>

干出来的西畴精神

时间:2020-12-21 16:08来源:评论网 作者: 张洁 点击: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一首久传的民谣,道出西畴人的困境与愁苦。“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恶劣环境,让西畴人民“穷则思变”,掷地有声喊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的时代强音,坚韧不拔的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一首久传的民谣,道出西畴人的困境与愁苦。“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恶劣环境,让西畴人民“穷则思变”,掷地有声喊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的时代强音,坚韧不拔的干出了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西畴精神。
     岁月见证初心,奋斗践行使命。不向贫困低头,不被艰难压倒,决不苦等苦熬,决然苦干实干,成为西畴人奋斗创造的坚实支点,贯穿于西畴人向劣境和贫困宣战的全过程。二十多年来,用錾子一点一点凿,用大锤一锤一锤擂,用双手一处一处刨,用血汗一滴一滴灌,年复一年,硬是把嶙峋石漠变成了丰美绿洲,一步一步甩掉贫困的帽子。凭着这样一股子干劲,就没有找不到的出路,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苦干实干,是党的活力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从历时12年,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组织动员村民集资并出劳动力修路,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到退休后仍奔忙在公路建设第一线的原县长刘华荣;从带领群众炸石造地的原县政协副主席王廷位,到身患乳腺癌仍带领村民修路致富的村小组长谢成芳、亲自到田间帮农民犁地插秧的原县委书记郑清宽和王发龙等一批党员干部,一个个奋战在一线、苦干加实干的缩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创造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地区发展的奇迹。没有党员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不可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炸石造地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它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被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感天地,泣鬼神,敢叫日月换新装,向石漠化宣战、向石头要地的创举无不体现着西畴精神!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西畴精神之魂。我们常说,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庙庙会塌,靠神神会跑,一切都得靠自己。“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摸石谷”的石旮旯里炸石造地,群众自备工具,自带口粮,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没有任何人有怨言。12年修一公里进村路的岩头村、4人6年刨除5公里进村路的肖家塘,等等,在最困难、最艰难的时刻,共产党员总是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关系血浓于水,一个个西畴故事,写下了“现代愚公”开山凿路新传奇,焕发出无穷的动力和巨大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