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情感>情感攻略>

别由“撞衫”的论文招摇过市

时间:2020-09-15 16:51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对论文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成长成才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岂能把展示自我风采和知识水平的论文交由他人“裁剪”,试问“读书求学是为什么”。若为了完成论文、拿到学位而“求诸于人”,答辩可以骗过老师和学校,但虚弱的本领、欠缺的知识能骗过社
       见过撞衫的,就没有见过论文“撞衫”的。最近,厦门大学信息学院2018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林鲤写了篇硕士论文叫《基于J2EE的环保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与同年天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刘宇宸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J2EE的环保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两篇文章从标题、摘要,到关键词、正文结构,以及内容、致谢、参考文献等不仅十分相似,连续出现多个段落一字不差。此事,一度在网络引发争议,又一次将学术风气的话题拉到了舆论风口。
      显然,不同的人不可能无辜出现隔空的“思想一致”,何况是在同一专业上的不同大学的研究生,经历了多年的专业学习,必然会在自身学识理论基础上产生不同的思想火花。这种火花与学校教师、授业传道、学习经历等密切攸关,加上两篇论文时间上的巧合,以致“撞衫”的论文彷如出自一个“裁剪师”之手,立马让部分专业人士联想到“购买论文服务”的不当之风。很快,事实也得到了印证。双方学校也给出了通报,皆查明为买卖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
     论文是作为检验一个学子专业水平和基础理论的“硬杠杠”,之于教育风气和学术规范的价值不言而喻。大学校园是知识“象牙塔”,在论文上作假造假,无疑会吞噬高等教育的公信力,令公众嘘唏不已也就不足为奇。从“不知知网”的翟天临,再到“讴歌师母”的“好学生”,又到论文发刊平台成“内部繁殖”等等,每一次学术失范事件都会引发“轰动效应”,正是饱藏了社会对于知识力量的信任、对高等教育的推崇,容忍不了与育人立德理念相悖的“乌烟瘴气”存在。所以说,对论文造假、玩弄学术说“不”,公众意志和社会共情上粘合的很紧,谁动歪脑筋早晚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言归正传,如同“孪生”的论文横行于校园和网络,招摇过市而未被先觉,事隔两年之后才被“刨出来”。总不能说,责怪于“失信的枪手”将论文货卖“两家”而导致“东窗事发”。反过来,还得感谢这样“不诚信的商家”,不然只有一篇独一无二的“买来的私人订制论文”,可能看似毫无纰漏的“论文商品”会掩盖了学术造假的问题本身。不得不提,在拿学位之前,论文答辩和导师把关等多道程序,就没有人发现了端倪,所以才后知后觉被“热心人士”爆料。足见,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既有学生本身的作风、修养、道德、品质问题,也有“形式主义”论文答辩、把关、审核问题。
     古话说,“严师出高徒”。学术造假、抄袭论文、行为不端,都是教育理念的“绝缘体”。平常时、关键处,教师和学校疏于学术的审慎态度,缺乏神圣理念和育人原则,必然会让学生滋生侥幸心理与闯关意识,也就教不出秉持学风、严守规矩、讲求真才的学生。所以,相关学校和导师还得真正重视起来,别把论文答辩、审核、把关不当回事,尤其不要迷信“技术手段”,反而省得看、懒得改,完全依赖“查重机制”省时省力。要知道,那些论文造假、学术不端行为,正是瞄准了监督不密、教育不严、管理不当的空子。  
     对论文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成长成才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岂能把展示自我风采和知识水平的论文交由他人“裁剪”,试问“读书求学是为什么”。若为了完成论文、拿到学位而“求诸于人”,答辩可以骗过老师和学校,但虚弱的本领、欠缺的知识能骗过社会和自己吗?此外,在知识殿堂与土壤里都难以长出一篇论文,还好意思花钱去请“枪手”,这是不光是对学术和教育的极度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极度不负责任。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