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气象>气候变化>

为什么说“人类最后的警报”不是虚言?

时间:2018-10-12 10:31来源:腾讯网 作者:丁阳 点击:
渐渐少人关心的“全球变暖”问题,这几天出了两件大事:一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诺德豪斯,表彰他在气候经济学的贡献,他在获奖感言中再度重申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担忧。

渐渐少人关心的“全球变暖”问题,这几天出了两件大事:一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诺德豪斯,表彰他在气候经济学的贡献,他在获奖感言中再度重申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担忧;二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这份报告传递的警告信号异常可怕、强烈、坚定,BBC称其解读为对人类“最后的警报”,且“只剩12年去解决”了。有外媒甚至夸张为“人类灭顶之灾”。这份国内媒体较少关注的报告,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危言耸听呢?

“最后的警报”说了什么

不妨先来详细介绍下这份报告。报告的发布方,叫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是IPCC,是联合国框架下的跨政府组织,可以理解为在各国政府共同领导下由各国官员和科学家组成的,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是全球公认的在气候问题上最为权威的组织。这份报告的编写者之一,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也在本次报告发布后专门接受了联合国新闻处的采访。换句话说,这份报告的权威性、代表性是绝对足够的。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家翟盘茂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家翟盘茂

这份报告说了什么呢?报告的名称叫做《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大家可能记得,原来提到全球变暖,有一个控温目标,是2°C,意思是要控制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工业革命以前,不升温超过2°C。但是呢,这些年科学家们发现,2°C的控温目标可能还不够,得更低才行。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的协定是,国际社会承诺行动起来,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的2℃以内,并继续努力控制在1.5度以内。而现在这份最新报告说的是,从科学的角度讲,2℃真的没有多大意义了,控制在1.5℃才能挽救人类,报告详细分析了0.5℃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以及该怎么做,要花多少钱。剩下的,就交给政治了,今年年底的波兰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命运。

这0.5℃的差别,大概是这样的:例如,到2100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而非2°C,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减少10 厘米。与全球升温2°C导致夏季北冰洋没有海冰的可能性为至少每十年一次相比,全球升温1.5°C则为每世纪一次。 随着全球升1.5°C,珊瑚礁将减70-90%,而升温2°C珊瑚礁将消失殆尽(>99%)。用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波特纳的话来说,“温度每额外升高一点都非常重要”,因为会增加长期或不可逆转变化的风险。

那“只剩12年去解决”怎么理解呢?根据报告,如果维持现在的排放现状,大概在2030年到2052年之间就会升温至1.5°C。2030年距今天可不就只有12年?自工业革命以来到今天,地球气温大概升了1°C左右(误差正负0.2°C之间),速率差不多是每十年0.2°C,如果落实巴黎气候大会协定的各项措施,大概2100年时会升温3.3°C,考虑美国宣称退出巴黎协定,那会升温3.6°C,而如果不管气候这回事,那会升温4.2°C。

那么,实现1.5°C的控温目标要怎么做呢?该报告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将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需要比 2010 年的水平下降大约 45%,到 2050 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所谓“净零”排放,听起来不可思议,毕竟再减排也不可能减到零吗,其实是因为如今有了碳捕捉技术,“净零”排放意味着需要通过从空气中去除CO2来平衡剩余的排放。但这显然也是个极难的目标。

说得更具象一点,就是各国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目前,煤炭发电约占全球能源市场的37%、可再生能源占约25%、天然气占24%。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在2050年之前把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提高到70%至85%,同时把天然气占比降至8%,煤炭发电的比率更要降到0%至2%。

煤炭从37%降到0?要在30年内实现?根据报告建议,其实要求2030年煤炭发电比例就要降到10%左右,12年时间实现这么大程度的变革?难怪联合国新闻稿强调报告是在建议各国进行“紧急、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听上去实在难度有点太大。好多国家煤炭依然是能源支柱,特朗普上台后宣称美国要复兴煤炭业,澳大利亚4年前废除了碳税政策,“过去几年几乎每个行业的排放量都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趋势下谈如此“紧急、空前”的变革?政治上有可能吗?

在一些国家,煤炭业不仅没有萎缩,还在复兴在一些国家,煤炭业不仅没有萎缩,还在复兴

再说说要花的钱,也许你下巴都要合不拢——该报告称,为了将升温限制在1.5℃,2016年至2035年将涉及“能源系统年均投资需求约2.4万亿美元”。注意,单位是“万亿美元”,而且是每年都要这么多钱,占全世界每年GDP的2.5%左右。这样的天文数字开支,这IPCC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

问题恰恰在于,IPCC不是在开玩笑。

为什么说这份报告不是危言耸听?

说老实话,介绍完上述“最后警报”,笔者是没有信心这份报告能对世界各国人民产生什么大影响。从宣传策略来讲,这些科学家与大众还真是有些“隔”,当然,科学家的使命是求真,科学报告应该立足于事实而不是宣传。但即便媒体把报告的内容“翻译”为“最后警报”、“灭顶之灾”,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用,甚至会取得反效果,说你是危言耸听还算好的,各种说你“别有用心”的阴谋论层出不穷。

尤其是,这份报告、以及IPCC以往的所有报告,看上去在政治上和经济都是那么地不可行,以致很多阴谋论流行了很久。在中国一些人眼里,“控制碳排放”被认为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阻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变得富裕而出台的陷阱;而在美国一些人眼里,这是中国人搞的阴谋,比如特朗普就曾主张“气候变化是中国为了扶持本国制造业而发明的骗局”。这些说法距离事实都很遥远,但就是很流行。

即便是IPCC这个联合国框架组织的报告,即便新闻稿里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很多人也不会相信报告的结论。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从来就不会简单相信科学家的说法,特别是与自己的已有认知有很大差别的时候——国内网站上,关于IPCC这份报告的常见留言是,“这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微变化,在地球的自然的气候周期性变化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

对于这份报告强调1.5℃与2℃差别的做法,几乎可以肯定,大多数国人不会有什么触动——因为2℃这个以前的控温目标很多人就不当回事,在流传甚广的丁仲礼院士采访视频中,丁院士认为2℃这个目标得来的方式就比较可疑,这个一家之言影响了很多人。至于北冰洋夏季会不会无冰,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几厘米,珊瑚礁会不会灭绝,绝大多数人都只会无感。

2015年有个跨国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兴趣相比2010年已经大幅度降低,从这几年的观察来看,兴趣也没怎么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中国谈“紧急、深远和前所未有的能源变革”,肯定不大现实。

但在这里,笔者依然要指出,IPCC的报告并不是危言耸听。

关于IPCC报告可信度方面,很多人会举出2009年的“气候门”,以此证明所谓的“主流气象科学家”不可靠,是先有观点再找证据,但少人关心“气候门”的后续,实际上有多个独立委员会对“气候门”进行了调查,结论都是气候科学家并没有在数据上做手脚。如果连这个也怀疑,那就是怀疑IPCC不可靠,联合国也不可靠,那就没什么值得相信的权威组织了。IPCC的报告确实也会有争议,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也只能让时间来说话,但总体上来说,在这个时点,这个报告是全球“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

所以,拿自己固有的观点来试图推翻权威结论,就很可疑了。拿“人类对地球气候造成不了大影响”这个说法来说,实际上是忽略了,所谓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是上千年万年的大尺度变化。但目前科学家所谈论的“全球变暖”,不过工业革命两百余年来的事情,对未来产生的影响,也只是在数十来年之后。两者时间尺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的程度,气候问题造成的灾难和损失,也不是古代可以比的,更不要说数万年的冰河时期——那时候只需要期待我们的祖先能繁衍下来就好了,而如今的人类社会,愿意承担哪怕1%人口的损失吗?

至于北极有没有冰,海平面升高多少,珊瑚礁会不会消失,这个中国人确实不怎么会关心,也很难鼓动所有人去关心;另外,科学家喜欢谈论数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个确实也很难让人感受到紧迫性。然而笔者要说的是,IPCC报告里,也存在即时的、能让中国人感受到的气候变化灾难,就是极端天气在不断增多。IPCC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家翟盘茂就表示,这份报告强烈传达的一个关键信息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全球变暖1摄氏度的后果”,其中就包括更极端的天气。

极端天气包括多个方面——

例如高温天气,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之下,极端高温天气不断增多,这是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的,是高可信度的。今年夏天席卷北半球的热浪,可以说就是明证。

今年夏天席卷北半球的热浪,很多人应该还印象深刻今年夏天席卷北半球的热浪,很多人应该还印象深刻

再例如暴雨,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很多地区的暴雨现象在增加。有研究人员指出,“手头的证据显示,更温暖的地球很有可能会经历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的情况,与之相伴的是水循环强度加大,以及更温暖的大气层的储水能力增强。”

再比如干旱,报告称一些地区正在变得越来越干旱,这也是高可信度的。可印证的一个材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布论文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而这样的热浪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户外工作者可能在极端热浪袭击的几小时内死亡”。

再比如台风,大家今年对“山竹”印象非常深刻,美国、日本今年的台风破坏性也非常强,但在IPCC报告中,由于这个问题异常复杂,是没有给出结论的。但近年一些研究指出,全球变暖给台风提供了能量,会加大雨量和频次。

以上关于极端天气的事实是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的,这是否能让你对“全球变暖”更加侧目一些呢?

“裸猿”的自救

关于这次IPCC的报告,还可以多说一点。宣传上,该报告是由来自40个国家的91名科学家,依据6000多份科学参考文献写成的,这里没有提的是,IPCC采取的是共识机制,即所有国家都要同意这份报告的结论并签字,报告才能得到批准发布的。在会议中,这份报告的发布一度受到美国和沙特的威胁,但最终,所有成员国的气候官员和科学家都认同了这份报告。

换言之,这是个共识性很强的报告,如果人类接下来各方面的政策尤其是能源政策交给IPCC决定,那1.5℃的控温目标是有可能达成的。但这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该如何应对气候问题,是由所有人类共同决定的,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很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

人类还很可能因为责任、利益分配问题无法一致行动,且不说大国之间的博弈,最简单的,很多受气候问题威胁较小的国家,就不愿意为岛国和沿岸国家买单。

而且即便人们意识到,如果现在不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将来只会花更多的钱去应对,也很难愿意在如今的时点掏大量的钱为子孙后代解决问题,毕竟,当代人还有一大堆问题没解决呢。

戴蒙德莫里斯著名的科普作品《裸猿》提到, “……尽管技术在飞跃发展,我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生物现象。除却宏伟的思想和骄傲的自负,我们仍然是卑微的动物,服从动物行为的所有基本规律…”群体性的自私、短视、急功近利,让身为“裸猿”的人类看起来很难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关于所有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

是时候真正重视气候灾难这不久的未来就要发生的重大问题了,至少,我们都得先去关注,才能谈得上解决。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