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即将就是否撤出巴黎气候协定表明立场之际,中国释放出的明确信号让国际社会倍感宽慰:不论美国是否参与,中国将继续执行甚至超额完成减排目标,并继续担当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角色。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本周在柏林说,中国将继续奉行巴黎协定,并正在制定将这一协定具化为实施细则、找到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中国方案”。
“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大势所趋,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可阻挡的,”解振华在德国政府主办的第八届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上说。
国际社会普遍预计,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将在本周末举行的七国集团(G7)领导人意大利峰会上,亮明自己在气候变化上的最终立场。在当选美国总统前后,他曾威胁要让美国退出195国在2015年通过艰苦谈判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还将停止美国对所有联合国全球变暖项目的拨款。这一立场受到多国批评,也让巴黎协定签订后,一度对全球气候治理重拾乐观情绪的国际社会再度感到不安。
中国“占据气候舞台中心”
美国的犹豫不决,让中国立场备受关注。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在奥巴马政府任内高调宣誓在气候治理上联手合作并引领世界,成为巴黎协定得以签订的最重要前提。
在本周的柏林彼得斯堡气候对话论坛上,中国不出意外成为场中焦点。解振华重申了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框架下自主制定的减排目标,包括在2030年使碳排放达到峰值。他说,以2016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看,中国将有很大可能超额完成减排目标。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按照现在的力度,中国到2020年实现减排目标绝对没有问题,而且会超额完成。去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上一年下降了6.6%,远远超出当初计划的3.9%的目标,”解振华在论坛开幕当天的一个记者会上说。
这番言论在现场获得不少赞许之声。好几国谈判代表提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维护巴黎协定的坚定立场显示出,即便美国退出,也不会出现“多米诺式骨牌”式的倒退场景。几家国际媒体将解振华的发言评价为“美国缺席,中国占据舞台中心”。
美国:房间里的大象
巴黎气候协定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一扫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以失败告终导致的低落情绪,更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气候谈判框架:签署国不需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任务,可自行制定和执行减排目标,即便不达标也没有惩罚措施,每五年回顾一次并不断提高目标。这种更包容、让签署国更感“舒适”的谈判框架,正是巴黎协定得以在一年内得到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认可的原因。
但也正因为它的非强制性,如何将这份纲领文件细化为“规则手册”,使得各国的减排措施可操作、可监管和可评估,是眼下摆放在国际社会面前最艰巨的任务。谈判者们正利用各种官方和非官方场合展开讨论,希望在2018年底前制定众人接受的“规则手册”扫清法律、技术和政治障碍。然而,美国的举棋不定,让这一进程陷入了某种程度的悬空状态。
“美国显然是现在房间里的那头大象。‘他们会不会留下’这个问题悬挂在所有的讨论之上,”德国环境治理智库Ecologic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拉尔夫•博德尔(Ralph Bodle)说。博德尔作为法律顾问,过去八年一直密切参与欧盟内部和国际间气候谈判。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累计排放国,也是目前紧随中国的第二大排放国。有研究显示,美国如退出巴黎协定,在温室气体排放上可能走回头路,到2025年时可能只能较2005年减排17%左右,与奥巴马政府制定的26%至28%的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相去甚远。
但也有研究指出,如果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型新兴工业国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它们很可能填补美国的减排空缺。
“如果中国和印度多减一些,就算美国少减一些,我们多少还能停留在目前的3摄氏度气温上升曲线上,”德国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Germanwatch 研究员鲁特•怀舍(Lut Weischer)说。“我这里的假设是特朗普只任职四年,如果他获得连任,那么美国不合作带来的损失就很难估量。”
但美国威胁退出引发的最大担忧,是它不再愿意为气候治理掏腰包。如果它退出,巴黎协定中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支持的承诺,就很难实现。如果美国政府大幅减少向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注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财政上就可能难以为继,也将重挫全球低碳投资的信心。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统计,2016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总投资额已较2015年下降18%。
在柏林的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上,各国试图在周末特朗普参加G7峰会前的最后一刻,向美国施加更多压力。东道主德国环境部部长芭芭拉•亨德里克说:“我们正通过不同渠道,包括美国外交部和环保局,来试图影响美国人。默克尔总理多次向特朗普本人呼吁,让美国留在这个历史性的气候协定中。”
中国政府也曾暗示希望美国留在巴黎协定中。在柏林,解振华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美国,但他强调各国需要保持在气候谈判中的“政治互信”。在论坛上,尽管“美国之问”不断出现在各种发言中,但各国代表普遍持有的一个观点是:美国留下最好,但如果一定要离开,其他国家也会继续坚定奉行巴黎协定,甚至,它的离开可能反而会让其他国家更加团结。
也有一种猜测是,美国或许会留下,但会在减排目标和投入上讨价还价。在这一点上,各国观点也较为一致:它们将捍卫巴黎协定,不会同意美国降低承诺。
“如果美国人要破坏这个协定,我想,很多国家会说,与其这样,你们不如离开,”怀舍说。
减排和增长可以同时实现
围绕巴黎协定的气候谈判,目前主要集中于制定细则上。相比于协定签署时的“聚光灯时刻”,未来一两年的谈判将相对平淡沉闷。但联合国和其他许多国际组织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布研究报告、牵头国际对话,希望在此期间维持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保持气候谈判的势头。
在彼得斯堡气候论坛上,经合组织(OECD)就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减排对一国经济发展而言不一定意味着负担,甚至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
这项研究显示,如果20国集团(G20)成员国现在开始就执行更绿色的经济政策,那么到2021年时,它们的平均经济增长要比不采取措施高1%,到2050年时,增幅将扩大到2.8%。如果再考虑进环境治理在减少自然灾害上带来的效益,那么到2050年时,G20国家经济增长将比不采取措施高出近5%。
这些额外增长,将主要来自人们在传统能源上支出的下降。研究称,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上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G20国家在未来15年间,每年要在基础设施上额外花费0.6万亿美元,以使它们更加节能环保。但更加绿色的基础设施每年能在能源开支上为这些国家节省1.7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整体而言,更绿色的基础设施将为G20国家每年带来0.9万亿美元的收益。
这一研究结果与中国政府观点相互呼应。在彼得斯堡气候论坛上,解振华也表示,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大于它带来的负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完全可以实现共赢。”他说。
他说,在政府确定减排目标后,给企业界指明了方向和市场所在,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给环境投入和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环保产业就业人口3200万人,到2030年时将增至6900万人。
很显然,如果美国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将在气候治理国际进程中,成为主导的“议程设定者”。
(本文编辑:岸南, ftchinese.editor@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