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市县巡礼>新闻>

记者变身 成“意见领袖”

时间:2011-08-28 18:3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2006年3月,twitter.com上线,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微型博客网站的诞生。微博凭借其短小精悍、操作便捷、即时互动等特点,力压博客、BBS(论坛)、IM(即时聊天工具)成为新一代网络传播工具。 正如当年“德拉吉报道”(美国一家网站,率先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性丑闻)让世人

2006年3月,twitter.com上线,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微型博客网站的诞生。微博凭借其短小精悍、操作便捷、即时互动等特点,力压博客、BBS(论坛)、IM(即时聊天工具)成为新一代网络传播工具。

正如当年“德拉吉报道”(美国一家网站,率先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性丑闻)让世人见识了网络新闻报道的魔力一样2011国内新闻,国外许多专业记者早已开始利用Twitter协助新闻报道。

中国本土微博从2009年下半年起风靡全国,目前国内专业新闻记者如何使用微博协助新闻报道?他们在使用微博时表现出什么样的职业特征?

清华大学教授刘铮日前完成一篇论文,解析了新闻记者微博的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她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容易在微博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

数据统计

新闻从业者 率先入驻微博

刘铮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她通过调查发现最新国内新闻,在微博上线初期,即它在普通网民中普及率还不高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早期活跃使用者或多或少都是从事与媒体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实名用户中2011年国内重大新闻,他们会在个人介绍中公开自己供职的媒体单位。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媒体人意识到微博可能会对他们的职业形成一种推动,所以他们率先入驻微博。

“伪信息”太多 没传播意义

在确定了这个前提后,刘铮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避免重大事件干扰和特殊人物外,抽取了20个样本中的322条作为内容分析对象。数据统计显示,记者发布的微博中,新闻类微博数量占总微博数的44.4%。尽管没有设计对普通用户微博类型的抽样统计,但是可以参考已有数据作为比较对象。

美国一家公司做过一项调查,把Twitter信息分为6类:新闻、小广告、自我推销、废话、对话和转发信息。

调查表明,Twitter上无意义语句占所有信息的40.55%,小广告占3.75%,而自我推销占5.85%。对话性质的信息占37.55%,大部分包括对无意义语句进行询问。新闻类信息总共占3.6%,转发的信息占8.7%。

而根据知名科技网站EE Times的调查,世界杯期间,Twitter上关于世界杯的全部信息中中国评论网,仅有16%属于恰当的新闻,76%是无意义的冗余信息。

刘铮告诉法晚记者,关于国内微博内容类型的统计尚未出现,但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用户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都是类似于“我刚刚吃了一个三明治”之类的个人信息,这种信息严格来说其实是“伪信息”,没有传播的意义。

微博爆料 成新闻线索

相对于一般的微博使用者,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更倾向于将微博作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平台。

刘铮分析说,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微博的特殊形态。

微博是一个整合了IM(即时聊天工具)和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新平台,它一方面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加简捷和直接的渠道,体现了IM传播的个人化特征。

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信息交换平台,通过转发功能,一条微博在理论上可以传播至无限宽广的范围。

这种高度开放性实现了信息传播在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伸。

典型案例

借助微博 “伪信息”威力大增

在Twitter诞生之前,这些“伪信息”不能以文字、声音、图片等可被接触的实在形式广泛地传播出去。即使得以传播,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但是一旦借助Twitter,任何内容都可能向无限扩大的范围传播出去。

例如韩寒在2010年2月6日发布了他个人的第一条微博:“喂。”这条仅仅一个字的微博先后被转发5500次,跟帖评论高达11000条。显然,一个“喂”字本身是不带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发布信息的人的身份决定了信息的意义。

刘铮说,微博改变了传统上我们对“适合传播的内容”的定义,没有传播渠道的限制,信息的制作、发送、接收完全基于使用者。微博使用者既可能沉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也可能从中挖掘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这正是微博的“魔力”所在。

操作方式

把关门槛降低 可发“现实所不能发”

根据刘铮调查发现,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由于微博上的“把关人”门槛远低于传统媒体,因此很多暂时不适宜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消息,记者会选择使用微博将其发送出去,既满足了传播者自由传播的权利,又满足了接收者的知情权。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刘铮介绍,其实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就有很多记者在网络上搜集新闻信息,经过简单的筛选组合成新闻报道,但是这种行为被认为有损记者职业道德。但是微博信息与传统的网络新闻有很大差异。

微博内容基于用户,方便记者核实信源信息;用户实名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尤其是知名公众人物;微博高度互动的特性,方便记者辨别信息真伪;转发和评论功能有利于判断信息的价值和舆论的导向;微博用户的多样性,有利于记者发现突发新闻

传播影响

接受网友审核 可抑制假新闻

微博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虚假新闻的传播空间,就如2010年最热的“金庸之死”,在这条消息放出没多久,便得到了澄清。刘铮分析说,因为在微博上,每条消息都会马上接受各地网友的“审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用在此处最为合适,一条消息传出,总有质疑的声音相伴,你甚至可以批评说中国网民是一群‘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者,但是,如果说假新闻在传统媒体上还可能尚有一时的委身之所,那在微博上,绝对是无处遁形。”刘铮说。

掌握话语权 记者成“意见领袖”

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工具、信息传播平台,它的意义取决于使用者而非微博本身。

所以这种专业身份的建构,一是有助于显著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二是有助于记者博主之间形成小群体,相互交流信息,积累社会资源。但根本而言,记者是通过微博争取到了话语权。

记者博主突出自己的职业身份,就是为了能在“众声喧哗”的微博中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话语权,尤其是在与知名人物的交流或是参与争议事件的讨论时,记者的身份有助于博主获得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在刘铮统计的142条新闻类微博中,国内新闻占136条,其中社会新闻87条,而社会新闻的几个重要主题:富士康跳楼事件,校园血案、地震、赵作海案等,均为那个时期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

“也就是说,记者博主在使用微博时,更关注近期发生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新闻,他们不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散布者,而更像是‘议程设置者’和‘意见领袖’,在转发和讨论的过程中,既扩大了这些社会新闻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传播了自己的观点。”刘铮表示。

为一流记者实现职业理想

微博其实只是一个工具,区别在于使用它的人和使用它的方式。刘铮说,换句话讲,它为三流记者提供消息来源、为二流记者增加第二个工作场所、为一流记者提供实现职业理想的可能性。

但对于记者群体而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是新闻从业者的终极追求,“所以当我看到有很多记者利用微博这个平台追问过真相、伸张过正义、鞭挞过不公、传递过爱心的时候,我希望有一天,微博和记者,能一起改变中国”。

●微博故事

郑渊洁发微博 寻找曾经的“小朋友”

2010年11月7日23时44分,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贴出消息,想通过当年的信件和照片在微博寻找曾经给他写过信的忠实小读者,于是把此次行动定义为“郑在行动”。

郑渊洁从十多万封来信中随机抽出一封,拍下照片发至新浪微博,开始寻找“1号目标”来自湖南湘潭市雨湖区云塘小学六(1)班的章懿哲。8日零时16分,网友“轻描不淡写”确认章懿哲的身份,并将郑渊洁找他的消息告知章懿哲。这看似大海捞针的行动只用时32分钟。紧接着他用几天的时间找到了全部的10位当年小读者,最快的只用了11分钟便找到。

对于看郑渊洁童话长大的一代人来说,郑此举勾起了他们对童年的怀念,正如已28岁的章懿哲“小朋友”感慨:儿时的梦想,成长的烦恼,都像泉水一样涌上来。

本版文/实习记者 王晟 制图/周建文

作者:王晟 制图 周建文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