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论>深度>

多措并举让干部从“走读生”变成“留学生”

时间:2017-05-18 10:31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文/许谨谦 点击:
本来候鸟虽然能够享受两个栖息地的舒适,却也需要付出一番辛苦代价,那就是长途往返的飞行。不过“候鸟干部”则用不着,公家提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足以使他们免除往返途中的辛苦和疲劳。
   “我们村支部增强服务意识,变干部到村‘走读生’为‘留学生’,村‘两委’干部改值班制为常驻制,‘连心’小分队成员全脱产在村工作。”饶文辉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村干部由村务工作“管理员”变为“服务员”,在健全村“两委”班子的基础上,东源村的脱贫攻坚既坚持整体推进,又做到面面俱到。(5月16日  中国经济网)
    在形容干群关系的诸多形象说法中,笔者最喜欢一老一新两句俗语——老的是“干群如鱼水”,新的则是“深入群众接地气”。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种干部,他们的工作岗位在乡 镇,生活的空间却多半在城里;工作任务在基层,可工作的侧重点却在上层。由此产生的基层干部“走读”现象已经成为作风顽疾,每到下班时间甚至还没到下班时间,乡镇办事窗口门户紧闭,政府大院一片寂静。乡镇干部往县里跑,县里干部往市里跑,一到晚上就唱起了“空城计”,群众想见一面都不容易。“干部像候鸟,总往城里跑。工作搞遥控,晚上人难找”,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解读了群众眼中的“走读”现象,表达了群众对干部“走读”的不满。
    本来候鸟虽然能够享受两个栖息地的舒适,却也需要付出一番辛苦代价,那就是长途往返的飞行。不过“候鸟干部”则用不着,公家提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足以使他们免除往返途中的辛苦和疲劳。然而干部一旦成为“候鸟”,不但远离了基层,更脱离了群众。别说是“接地气”了,就连“人气”也很难“接”到多少。作为一个担负着一定领导工作的干部,缺了“地气”、少了“人气”,无形之中就会减少和损失许多资源,对于开展工作自然是极为不利。
    干部热衷于“走读”,一方面基于行政体制原因,许多干部都不是本地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或者城里人,到乡镇生活不习惯,加上对家人的牵挂,便长期往来于家庭和工作单位两点;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要想官运亨通,早日调回城里工作,热衷于与群众打交道、埋头于田间地头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许多干部便抱有“干得再好上面不知道还是白搭”的不良心态,将心思更多地放在请客吃饭,迎来送往,为自己升迁搭桥铺路上。不少干部不仅“走读”甚至“迟到早退”,一天耗在城里,工作靠遥控,靠村干部,实行批发打包。实际上,干部“走读”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干部作风上的不务实、不负责。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必须予以坚决整顿。
    要想彻底刹住干部“走读风”, 让乡镇干部从“走读生”变成“留学生”,真正将干部留在基层,一是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要健全干部考勤制度,健全奖惩办法,建立日常考核与干部年终考核和选拔任用挂钩制度,健全干部上班带岗公开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方便群众办事;二是要强化监管惩处力度。要创新监督管理办法,畅通社会监督举报渠道,形成无形但无处不在的监管之网,将干部定在岗位上,放到群众中,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三是要着力优化基层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优化人才成长、成才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积极搭建平台,引导人才在基层一线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人才“下得去、上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做到用“心”留住人才,留住人才的“心”,让基层人才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促进基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