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朝核问题产生的那一天起,无核化就一直是除朝鲜以外相关国家追求的目标,也是把中、美、韩、俄、日等立场、利益不同国家团结在一起的凝合剂。但随着朝鲜在拥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第五次核试的一声炮响,这些国家会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尽管无核化的大旗还在,但他们接下来的政策可能会分道扬镳。
无核化目标必须建立在一个现实的前提之上,即促使朝鲜弃核是可能的。但不得不承认,促使朝鲜弃核的难度越来越大。
最主要的当然是关键当事国朝鲜的想法。金正恩执意进行核计划不只是担心美国的侵略,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国内根源:相对于追求经济增长与民生福利而言,以核武器为基础的军事强国地位反而是其最容易获取的政绩来源,以及激励国内团结、消除潜在政治反抗的方便武器。考虑到朝鲜当前的经济社会情况以及政权性质,对核武器的这种结构化需求可能是长期的。
而且,随着其核弹头与导弹技术的渐趋成熟,以及核强国日益成为其内外宣传“事实”的一部分,金正恩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弃核成本,而相关国家愿意支付相关收益的意愿与可能性越来越低。美国在战略忍耐的名义下,拒不与朝鲜商量签订和平协定的事宜。而韩国的朴槿惠政府事实上已不再相信朝鲜能够弃核,而是转而采取以武力自卫为重和以推动朝鲜崩溃为目标的政策。为此,韩国2017年国防预算增加了4.0%,其中12.159万亿韩元改善防卫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既有的和平谈判方式(如原来的“六方会谈”)实现无核化的可能性确实越来越小。除了和平谈判外,其他促使朝鲜弃核的途径有:
第一,美韩主动对朝鲜核设施进行武力打击或推翻金正恩政权。但这一可能性同样很小。除了可能遭遇中国的反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样行为可能引发巨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如拥有核武器的朝鲜进行报复),美国特别是韩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承担这样的后果。
第二,完全封锁朝鲜的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这一举措的问题是,它主要依靠中国去执行,在萨德部署已导致中国不信任美韩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不大。而且,这一举动将使中国冒着极大的风险(完全废弃对朝关系等),但主要收益者却是美韩,这对中国来说是为美韩“火中取栗”的行动,是难以接受和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即使如此,朝鲜并不一定会屈服。依其一贯行为逻辑来看,绝望中的朝鲜更可能会采取武力挑衅而不是弃核行动。
既然以既有和平谈判、武力打击或是封锁朝鲜等手段促使朝鲜弃核均不可行,那么相关各国共同追求的无核化目标就很可能失去其凝聚力,各方将在无核化的空洞旗帜下,奉行不同的政策。
对美国来说,政策重点可能将是推进部署反导系统、对韩国提供核保护,以及防止朝鲜的核与导弹技术向海外扩散。对韩国来说,重点是在美国帮助下获得对朝防御和对等的对朝打击能力,东盟峰会期间美韩共同宣布的“延伸威慑”即有此意。同时,韩国还将以软的手段,如强化制裁、信息渗透等手段推进朝鲜政权的变化甚至崩溃,同时为突然统一做好准备。美韩的朝核政策将进一步实现无缝对接,双边同盟关系将因此相应强化。而受到朝鲜导弹全覆盖的日本也可能以各种形式强化与美韩的安全合作,一种美日韩三边安全体制可能渐致成形。
显然,这些措施不会受到中国的欢迎。因为美韩采取的武力防御或对抗措施将加剧半岛的军事化甚至是核武装化,而这将对中国的战略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美韩没有对统一的半岛战略作出明确说明并使中国放心以前,中国显然也不可能支持美韩以改变朝鲜政权为目的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半岛面临影响深远的变化:中国与美韩间的共同战略利益逐渐消失,而战略冲突日益突显。届时,中国可能面临一种两难选择。一是在继续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的同时,反对美韩的强化军事部署与强化同盟的举动,但结果是两个目标都无法实现,而且处于两面不讨好的境地,因此付出巨大的战略与外交成本。二是选择实质上放弃半岛的无核化,以应对强化中的美韩同盟为重心,与朝鲜改善关系,结果可能在半岛上形成“中朝对美韩日”的两极化格局,甚至有可能重新进入冷战状态。
第一种是中国需要极力避免的,而第二种选择则意味着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发生自朝核危机发生以来最为重大和根本性的变化,对各方(或许除朝鲜外)特别是中韩的根本利益均不利。中国或将因此陷入长期的战略困局,而韩国则彻底被中美战略竞争绑架,不但统一无望,安全也会陷于更加脆弱的状态。因此,中美韩的政策人士与战略研究界必须跳出就事论事的讨论,对此前景给予充分重视,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避免这一悲剧性场景的出现。
可以预料,接下来各方将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制裁朝鲜问题进行各种或明或暗的博弈。但笔者以为,除此之外,根本之计是中美韩必须就两国在半岛事务上的方向性问题与举措进行战略沟通,研究如何达成战略妥协,提出不同以往的、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朝核问题的创造性方案。和平谈判解决朝核问题的机会窗口正在日益缩小,半岛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战略性的变化,中美韩三国如果执着于自己利益的算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彼此间嫌疑与指责,跳不出萨德部署、制裁朝鲜等战术性问题的纠缠,那么就可能连同整个半岛一起,最终滑入战略性对抗的泥潭。
(注: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访问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