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材料“功夫在诗外”

时间:2021-04-15 14:38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用人之道,贵在察举,察举贵在核真。干部考察核准是第一步,才能为选人用人提供正确参考和重要依据。
        用人之道,贵在察举,察举贵在核真。干部考察核准是第一步,才能为选人用人提供正确参考和重要依据。其中,考察材料作为评价和反映干部政治素质、担当作为、为民情怀、廉洁作风、实干业绩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依据。考察材料能否全面、客观、公平、综合反馈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为干部画出“精准画像”,才能匡正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地方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相反,考察材料“走样失真”,必然难以真实反映干部的实绩和能力,误导组织选人用人,不利于地方营造风清气正的担当氛围。
     当然,写好考察材料是一门技术活,考验的就是组工部门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担当能力作方法。事实上,不排除个别组工干部在考察干部时,存在“唯材料主义”,严格按照考察材料所需要的内容来,考察干部程序化、流程化开展,陷入了机械操作主义,调研推荐、面上谈话等生硬进行,翻看材料多、下沉走访少,听取汇报多、了解群众少,会议座谈多、深入现场少。甚至“围绕考察材料”打转,把考察工作等同于“完成考察材料”,陷入了考察形式主义,所写的考察材料不立体、不饱满、“千人一面”、脱实入虚。
     考察材料是干部整体考察的“体检单”。从优点到缺点、从品行到才华、从思想到实干等等,都得紧扣干部的真实表现来“描刻”,而不能盯紧“考察材料”而“既定描刻”,甚至先入为主、理所当然为之“加工模块化”,搞成了“流水作业”,就难以考准干部、核实干部。可以说,考察过程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的考察材料,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制约。考察过程注重把眼光放开,深入工作现场和群众话语里看、听,真正让“察”的理念体现出来,才能达到“考”的效果。
     所见,考察材料还得跳出“材料”,多下些“诗外功夫”。一方面,相关组织部门要提高个人的考察业务、材料撰写能力,尤其是理解和转化能力,确保能够将访谈对象、基层群众、工程现场等“第一手素材”,精准、全面、客观的吸纳进考察材料;另一方面,要摆脱“唯考察材料主义”的束缚和极限,保持兼听兼得、开门纳谏、现场考察的担当干劲,减少听汇报、翻材料、开座谈等板块化考察动作,切实能够深入到群众身边、扑下身子到工程现场了解干部所作所为。要知道,现场才能捕捉到活鱼,打捞到“新闻”,让考察材料“活起来”。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考察材料不在“材料之中”,而在材料之外,更在广大百姓群众“声音”和地方经济发展“风景”里。因此,考察材料“功夫在诗外”,正是要求下番绣花功夫写好考察材料,在工作要求、精神指示、组织意图下,结合地方实际、群众意愿、基层现场,让考察的触角延伸、考察的视野放宽、考察的镜头转动,才能为写好考察材料夯实前提条件,才能让干部形象“入木三分”、映入眼帘、立体鲜活、充盈厚实,为选对人、用对人走好关键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