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打通基层减负的“中阻梗”

时间:2019-06-20 11:34来源:评论网 作者:孙西东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不少基层干部备受鼓舞,奔走相告,可见减负已经成为众多基层工作者的强烈诉求。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不少基层干部备受鼓舞,奔走相告,可见减负已经成为众多基层工作者的强烈诉求。
身为基层工作者,经常有着不足为外人道哉的“难言之隐”,在“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常态下,一个人要对接多个部门的工作,“五加二,白加黑”的超负荷运转更是常态。加之某些领导干部错误的政绩观,要求处处留痕,使得基层干部在各自文字表格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沦为了“表哥”“表姐”。最后,泛化问责也使得一些本来肯干事、能干事的实干型干部背负沉重的“精神包袱”,为了避免“躺枪”,就逐渐成为了“佛系干部”,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效率及干事创业的风气,成为党中央的政策在基层的落地落实的“绊脚石”。此次中央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但是基层减负不是靠一纸文件就能减下去的,必须找准减负发力点,多举措打通基层减负的“中阻梗”,否则基层减负最终也会沦为一阵风,无法落到实处。
一要减形式考核。近日,一篇《脱贫第三方评估:辛苦干一年,20分钟就把我判决了?》刷爆了基层干部的朋友圈,脱贫邀请第三方评估本意是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让政府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三分评估已经沦为了形式主义考核。重复评估、外行评内行、部分设问主观性强、为抓问题而“找茬”等形式主义考核让基层干部谈起三方评估就胆战心惊、谈虎色变。其实对于大部分基层干部来说,他们怕的不是评估,而是在各自形式主义考核中疲于奔命,并且工作上的一个小瑕疵就可能让自己的所以努力付之东流,还会被扣上“工作不力”的帽子,严重挫伤基层干部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减低效的重复评估,让考核回归科学性、准确性,真正成为衡量基层干部工作的“质检仪”。
二减文山会海。“表格满天飞、档案到处堆、会议时时催”这是大部分基层工作者的状态,作为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本职工作应是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却在文山会海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反而没有时间下基层解决群众问题。基层干部的这种“本职错位”的问题根源上还是在于上级部门错误的政绩观和不实的工作作风,认为文件转发了就是落实了,痕迹多就是落实好,严重带偏了基层的工作风气。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发挥“头雁效应”,带头转观念、转作风,牢固树立群众满意是最大政绩的观念,培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实绩,这样基层才不会陷入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执行文件的“空运转”,基层干部才能真正轻装上阵,将精力放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上。
三要减泛化问责。问责的本意是约束不作为、整治乱作为,唤醒干部的责任意识、激发干部担当精神,然而有的地方政府搞“乏化问责”,动辄“属地管理”,要求一级一级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变成了“层层甩锅”,基层无权有责,一旦出现问题,就专挑“软柿子”捏,让不少基层干部“躺枪”,导致许多敢闯敢品的实干者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严重打击基层干部干事热情。泛化问责折射出的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懒政”思维,这种“粗暴式”的问责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要刹住基层泛化问责的不正之风,需要构建明晰的责权分配和监督体系、培育正确政绩观、强化“一把尺”意识,按照习总书记的“三个区分开来”,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才能让基层干部放下心理包袱,勇于担、大胆干事。
基层减负,势在必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减负过程中的“中阻梗”,采取实际有效的举措持续发力,让基层干部有实实在在的减负“获得感”,进而卸下负担、解开束缚,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基层一线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
姓    名:孙西东
网    名:孙先森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