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理论>

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出奇制胜”的思

时间:2018-07-03 09:52来源:评论网 作者:佛龛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总方法、总开关和总钥匙——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总方法、总开关和总钥匙——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即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政策的研究和部署,明确了“施工图”,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对全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起到了“推土机”和“施工队”的作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一号文件都明确了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条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显然对乡村振兴将会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也会充分彰显其在振兴战略中的“压舱石”效应。如何深入地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本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由此不难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本质就是科学的调整生产关系,并让其合理的反作用于生产力,并最终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为什么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笔者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合理、充分的改革之后将会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少的碰到各种壁垒、障碍甚至利益藩篱的阻碍,而这种生产要素充分的、自由的流动所带来的潜力、活力的释放,可以不断的引出多赢共赢的创新乡村发展新局面,在“三农”问题中,这就可以使得我们乡村中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即农民,在不同角度的感受方面,更多感受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所带来的“红利”这个良好状态之下的正面回应。按照这个理论思考的逻辑,那我们所要追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是什么目标呢?那就是要完善甚至改变原有的“三农”制度和机制,调整不适于“三农”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即需要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断的“出奇制胜”,在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顺利实现2035年基本现代化的既定战略规划,并绘制好2050年左右全面现代化的战略蓝图。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战略“时间表”,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之后再用15年时间的奋斗,即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我国的广大乡村也必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乡村的现代化状态,乡村振兴如何发力?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依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三农”的比较优势战略路径之上叠加上“三农”的赶超战略路径。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一个内在的追求,就是内发性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出奇制胜”:原因在于农业的常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我国乡村现代化的问题,从世界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工业革命以后,新一轮的起跑西方列强已经遥遥领先(不管是城市或者乡村),我国乡村的常规发展只能让我们永远跟着农业综合体能发达国家的步伐做一个跟随者,而唯有农业发展的国际化弯道超车方式——也即是“三农”的赶超战略路径才能全盘对接好农业的超常规发展。辩证的看,这种超常规发展有其可能性,同时,它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我们可能别无出路。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是不二之选——可以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式蹄疾步稳的挺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水区。同时,我们需要的是遵循农业发展的共性规律,在走农业的市场经济之路方面,“三农”的比较优势战略路径,主要体现在“守正”这个概念,但还要追求“出奇”即农业发展继续超常规的“出奇制胜”。笔者认为,以目前我国乡村生产力水平的这种进步,靠比较优势战略并不能完全支撑出来。这种从比较优势追赶的战略甚至到赶超战略的发展,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即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就指导我们是首要先认识、顺应和尊重农业的基本市场规律,但不是说我们把农业市场经济已有的经验和我们过去发展农业市场经济的本土经验继续用下来,我们就可以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现代化了,事物的发展没有这么简单,必然会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状态,总体趋势必然是前进的,但是又会有曲折,这就告诉我们还必须经受住考验,做好农业制度、政策的良性顶层规划和设计,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有意识的通过区别对待乡村产业政策、农业技术经济政策,以及特殊的一些精准农业扶贫所涉及的以国家财政为后盾的政策性金融等等,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意识反作用于我国乡村实际,从而来支持我们能保持农业在常规发展之上、还有农业超常规发展加上来的发展强大态势,全面对冲农业经济下行强大压力,争取乡村振兴“出奇制胜”,使乡村振兴中的“细胞”——农民逐渐远离“中等收入陷阱”,缓解目前发达经济体可能带来的农业恶性贸易摩擦,并逐步向中高收入挺近,这才能真正解决整个中国乡村振兴中现代化战略目标完成的问题。这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中,是“出奇”的考虑。
      具体而言,如何做到“出奇”?笔者认为,针对乡村振兴的“贫血”现实,必须提高振兴的“造血”能力——即需要打通乡村的金融环节,这也是乡村经济的核心,它通过种种信用的方式,加快乡村相关要素的流动,促进农业的潜力、活力释放。但是这个金融——“心血管”,无论它多么重要,这个“心血管”系统一定要服务于整个农业经济系统机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好象心脏是要服务于整个生命机体的健康发展,金融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定是要服务于乡村实体经济升级换代——即农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在这个逻辑之下,我们就会注意到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有些是靠常规的商业性金融难以有效满足的,这时就需要 “两条腿“之一的支撑赶超战略路径的实施,支持特定的一些战略性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考虑以政策性金融手段给予特殊支持;又比如对于羸弱的乡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草根金融、绿色金融概念之下针对乡村的经济活动,商业性金融是很难把支持的力量做到位的,原因很简单,从市场规律来看,商业性金融必然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雨前送伞”,更不会“雪中送碳”。锦上添花、雨前送伞、雪中送碳是市场起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必然。雪中送炭的金融供给侧,是要以国家的财政为中坚力量,形成“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信贷式放大”这种有效撬动乡村市场资金参与的良性机制。乡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多年来一直要探索而要依靠“出奇制胜”来解决的。怎么设计好?笔者认为,需要把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合理分开,双规并行,否则该支持的不能都有效支持,不该支持的却挤进来了,就不可能保持可持续性。笔者建议,具体而言,各金融机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项目要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担保物范围。各级政府帮助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贷款,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同时建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分别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基础上,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到乡村,创新支农金融产品,增加贫困乡村信贷投放。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允许采用过桥贷款方式,撬动信贷资金投入,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由此可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出奇制胜”这条路,它要通行的夹缝是很窄的,必须攻坚克难,逐步形成乡村振兴政策性金融可持续的机制,建议,一是所有相关主体在一起,要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杜绝国家财政成了面对一个无底洞的分配状态;第二,支持对象获取支持的要求,杜绝有求必应,采取遴选方式,比如三农发展哪些主体和乡村经济活动要支持,应该有阳光化、规范化的由专家充分参与的决策机制,再加上多重审计、监督,这个过程就可持续了——这就是我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出奇制胜”中必须发力的方向与道路。
    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应该不紧紧满足于常规发展路径,在常规发展基础上我们还努力挖掘自身潜在动能,目标是要追求能够在“出奇”方面承受农业金融风险考验而真正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不断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和历史耐心,向发达体的农业经济水平靠近。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攻坚克难,创新乡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运用新的机制去培养“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