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评论>

中国电信业转型的第三个风向标

时间:2014-12-06 11:23来源:新华网 作者:申江婴 点击:
从“B2B”、“B2C”到“B2I”,从“ICT”到“IIT”,从文字上看,只是一字之差,但从企业的战略视角、运营理念尤其是转型路径上看,却上升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高度。

从“B2B”、“B2C”到“B2I”,从“ICT”到“IIT”,从文字上看,只是一字之差,但从企业的战略视角、运营理念尤其是转型路径上看,却上升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高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坐在从天津通向北京的城际高铁上,享受着每小时300多公里的速度,回想起1998年自己在日本坐新干线时那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不禁哑然失笑。今天,不仅高铁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中国的GDP也大步超越日本,成了世界第二。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信息产业领域。曾几何时,“装电话难”是老百姓反应强烈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今,固定电话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已经成了“古董”的代名词。曾几何时,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领唱中国互联网的歌声犹在耳畔,今天,在移动互联网的风暴下,传统门户自身也面临着出路和转型。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正如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变化有如雪崩,铺天盖地而来,而我们很多人却仍浑然不觉。”大多数人在日复一日地享受着传统商业模式的大餐,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会不会是最后的晚餐?

  前段时间,笔者在京杭高铁上抛出的一篇小文章——《电信运营商需要来一场自我革命》,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块石头,掀起了业界众多有识之士的讨论热潮。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观察、在聆听、在思考,应该说,这些讨论不乏真知灼见,但读后似觉意犹未尽,仍想继续写点东西。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汹涌澎湃的大潮冲击之下,中国电信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战略转型的路径问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转型要怎么转?“去电信化”的争论,从表面上看,只是对文字表述的不同看法,究其背后,其实是仍有部分人对转型路径的困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为电信业转型找到一条最优化的路径,是转型实践中的最大难点,也是统一全行业思想的最佳结合点。

  2004年的中国电信承担起了这一神圣使命,第一个提出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拉开了整个电信业转型的帷幕。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电信业转型的第一个风向标。

  2011年初,“新三者”的提出无疑是中国电信业转型的第二个风向标。它的最大特点是为进一步深化转型制定了清晰的战术路线图: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

  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汹涌而来,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剧,电信网的“传统围墙”事实上已经被推倒。现在电信业面临的问题是“要么自己变革,要么让别人来革你的命”。这不是危言耸听,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企业的兴衰替代是平常事。柯达死了,诺基亚也退出了江湖,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在这种融合和激烈竞争的大趋势下,电信业怎么办?在前不久召开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提出了B2I、IIT和构建安全网络的三大构想。这三大构想透露出了什么重大信号?和2004年的综合信息服务商、2011年的“新三者”相比,它又有什么本质变化?很多媒体和专家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但说实话,迄今没有看到切中最核心要害的文章。

  从“B2B”、“B2C”到“B2I”,从“ICT”到“IIT”,从文字上看,只是一字之差,但从企业的战略视角、运营理念尤其是转型路径上看,却上升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高度。

  首先,电信业第一次站到了产业和国家的高度去看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关系,为企业以及行业确立了电信网与互联网合作共赢的竞合观。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关系总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前后,在互联网泡沫的冲击下,不少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电信业伸出了援手,搭建了以“移动梦网”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圈,挽救了一大批包括腾讯、新浪、搜狐在内的互联网企业。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企业腾飞壮大、尤其是BAT确立江湖地位后,互联网与电信网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两大阵营代表企业中的不少人甚至高管,都把对方视作了竞争对手。微信收费之争、微信电话本之争、OTT之争,在不经意中无不透露了这点复杂的心态。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大趋势下,从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高度,无疑是希望电信业和互联网能够良性竞争、双轮驱动。王晓初显然对此十分清楚,他提出的“B2I”模式在全球电信业尚属首次,“B2I”的本质就是将互联网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其核心亮点有两个:一是将通信、存储、位置、支付、社交等业务在内的统一账号打包成综合平台,提供给互联网尤其是中小互联网公司调用。二是将智能管道做成能够根据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属性而分别提供不同能力的“彩色”管道。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互联网公司建立平台的巨额费用,帮助其更快进入市场,增强竞争实力。

  其次,电信业第一次站到了融合通信的高度去重新构建市场,重新划分客户。电信企业无论是原来的“B2B”、“B2C”还是“ICT”,说到底都是站在电信网的视角去构建市场、服务用户。以“ICT”为例,就是电信运营商利用电信网技术,调用各种软硬件资源做一个封闭性的系统为某一个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但是在技术、网络加快融合,尤其是互联网应用已呈病毒式扩展的大趋势下,这种完全依托传统电信网思维的客户市场还能巩固多久?校讯通市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某直辖市已经宣布电信运营商的校讯通业务不得向学生收费,转而大范围采用前向免费的互联网应用。

  王晓初提出的“IIT”就是在电信网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互联网开源技术,以及通过云、VPM来为客户提供质量更加稳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行业信息化应用。这既是互联网思维,更是融合通信的思维。

  第三,电信业第一次勾画了一条清晰的“云管端”一体化、“端到端”全程质量把控的转型新路径。在传统通信网时期,电信运营商是能够全程把控端到端的通信质量的,所以在信息产业的舞台上一直处于中心地位。但是在通信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合的环境下,人们的每一次通信行为,都要贯穿用户端(Client)-接入(Access)-网络(Network)-服务器端(Server)四个环节,我们可以称其为CANS模型,其中运营商掌握着接入(A)和网络(N)的能力,而互联网公司则掌握着用户端(C)和服务器端(S)的能力,所以,用户的网速体验取决于“端到端”,CANS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成为互联网产品体验的瓶颈。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互联网公司将C端和S端的权力让给电信运营商,让电信运营商一统江湖;还是电信运营商将A端和N端的带宽、时延等能力开放给互联网公司,让互联网公司打通服务用户全链条经络的“大周天”?

  王晓初选择了后者,但是“B2I”隐藏了更深层的含义。借助开放与合作,电信运营商既帮助互联网公司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帮助自己重新掌控端到端的把控权。这还不够,互联网的最大弊端就是质量没有保证,安全风险很大,这无论对于个人用户还是行业用户,都是十分担忧和顾虑的痛点。而这恰恰是电信网最大的优势。王晓初在这个节点提出了构建安全网络的计划,不仅击中了互联网公司的软肋,而且契合了当下国家和用户都十分关切的兴奋点。比如在管道上防止像DDOS的攻击,构建更加完备的网络安全体系;在终端上,从硬件到软件来保证用户通信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在云上,要保证公有云的数据安全,需要基础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共同合作,为不同领域不同等级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保障体系。

  王晓初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助“B2I”、“IIT”和安全网络不仅真正强化了智能管道的主导权,而且在战略层面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可以这样说,电信运营商如果再不自我革命,不仅将在个人市场丧失半壁江山,而且马上就会在企业和行业两大市场遭遇来自互联网企业更加猛烈的“炮火”。电信运营商日夜挂在心头的ICT市场,其实就是互联网巨头宣称的即将要大举进军的产业互联网市场。

  现在,电信运营商通过“B2I”、“IIT”和安全网络三大举措,高举起合作共赢的大旗,无论是对用户、对互联网企业,还是对产业甚至是国家,都是多方共赢的一盘棋局。当然,这盘棋的最大得益者还是电信运营商自己。通过祭出真正的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安全网络这三把“利剑”,在当下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格局中,无疑会具有一剑封喉的功效。在通信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行业垄断地位来获取端到端的把控权力,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B2I”、“IIT”以及安全网络将会帮助电信运营商通过合作共赢的手段来巩固和重新回归已略显偏移的产业中心地位。这才是电信业最优化的战略转型路径,也是电信业未来真正的方向所在,也就是当下电信业转型的第三个风向标。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新华网思客。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