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评论>

基层“微腐败”治理应多借力“大数据”

时间:2018-04-07 17:09来源:评论网 作者:邱文清 点击:
基层惠民政策执行中的“微腐败”问题,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严重损害党委政府公信力。眉山市纪检监察系统大力开展执纪为民“4+X”系统治理,重点针对“三农”和扶贫领域“微腐败”开展监督执纪系统治理,严厉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
       基层惠民政策执行中的“微腐败”问题,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严重损害党委政府公信力。眉山市纪检监察系统大力开展执纪为民“4+X”系统治理,重点针对“三农”和扶贫领域“微腐败”开展监督执纪系统治理,严厉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大大增强群众“获得感”,增强老百姓对党委政府“信任感”。
    由于点多面广战线长,部门、行业数据分散、监督手段滞后,党委政府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在基层的落地执行在部分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雁过拔毛、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走偏变样”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有具体负责落地执行的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不强,思想不正、“主动伸手”的主观故意,也有监督手段单一,纪检监察人手“捉襟见肘”的客观缺位,导致对一些基层隐蔽的“微腐败”,靠过去的常规监督很难发现。
     笔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彭山区纪委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整合搭建惠民政策大数据监督系统,通过数据搜索、比对精准“锁定”,为“微腐败”主动监督配上‘火眼金睛’织密了精准监督惠民政策不走偏、不走样的“数据铁笼”,确保了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精准落地,值得关注和借鉴。
     适应新形势,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惠民资金大数据监督系统,推动信息化与监督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执纪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彭山区“大数据”监督系统核心关键在两点,一是“公开晾晒”的系统前端,过去分散的的部门惠民政策全部整合上传监督系统,全方位无缝隙“前台晾晒”,群众可以通过终端随时查看,真正全过程掌握惠民政策、资金的落实情况,不仅给群众一个明白,也还干部一个“清白”;二是“后台比对”的系统后台。纪检监察机构可以通过“关键数据”排查、“互斥数据”锁定、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惠民政策执行可能存在的“黑洞”进行“CT”式“精准扫描”,实现精准执纪、精准监管。
     实践证明,“大数据”监督系统的创新探索,及早发现、及时查处一批基层“微腐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实现了惠民资金监督管理的事前监督、精准监督、全民监督和全程监督,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由专职监督到全民监督的转变。群众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网页浏览器、触摸屏(终端机)和身份证扫描等方式,登录“大数据监督平台”的前台系统,群众不出村、不出户就能查询惠民政策、惠民资金发放明细、项目进度等情况,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可实时进行投诉和举报,纪委在后台实行一站式受理,步入全民监督新时代。二是由重点监督到全面监督的转变。惠民资金点多面广、资金量大,纪检系统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光靠人力远远满足不了全面监督的需求,过去只能突出监督重点,按照问题多少和风险等级进行重点专项监督。“大数据监督平台”的建立,破除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全覆盖、动态化的大数据信息库,延伸监督触角,实现全面监督“无盲区”。三是由粗放监督到精准监督的转变。“大数据监督平台”的建立,打破了过去执纪监督挖掘线索仅“靠腿靠走、靠耳靠听、靠眼靠看、靠举报”的传统方式。“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前台群众监督和后台智能比对,快速发现问题线索,自动生成问题预警,主动发现问题线索能力和监督执纪效力大幅提升,效率也实现大大提升。四是由事后监督到全程监督的转变。以往督注重查处惩治的事后监督而事前、事中监督不够有力,“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整合各部门、乡镇(街道)的信息资源,建立共享共用的信息数据库,相关责任单位对资金发放、项目建设进行公告、公示和数据筛查,通过群众监督和“大数据”筛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注重事后查处监督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