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务>宣传工作>

为政之要,“攀比”之心不可取

时间:2018-10-26 12:16来源:评论网 作者:邹云 点击:
从吃穿用度到日常消费,从财富积累到学历经历,从职级职位到收入待遇……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喜欢比较,而一旦走入盲目攀比的怪圈,则容易内心失衡、陷入迷茫。置身于物质丰盈、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如何避免不良影响、防止攀比心态,做到冷静理性、独善其身,是摆在领导干部
     从吃穿用度到日常消费,从财富积累到学历经历,从职级职位到收入待遇……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喜欢比较,而一旦走入盲目攀比的怪圈,则容易内心失衡、陷入迷茫。置身于物质丰盈、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如何避免不良影响、防止攀比心态,做到冷静理性、独善其身,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10月24日 人民网)
    古语有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论语.里仁》)意为: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历史上清正廉明的官员不在少数,在近现代的中国,无论是权贵政要、志士仁人,还是青年学子,大多赞赏和钦佩曾国藩的治学为人和为官做事。特别是曾国藩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及读书、治学、处世、为人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崇,源于他高尚的人格品味。青年时期,曾国藩就立志学圣贤,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人生追求。为实现这一人生理想,他把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修炼诚意和正心,并以此勉励家中子弟和僚属。
    而“行事凭天地良心,抚黎民万里蛮荒;书册外身无长物,康熙朝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从政二十多年,清廉自守,自甘淡泊,到了几乎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清正廉洁是后人对于成龙的最高褒奖。
     相比较我们现在的个别干部却是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置身于自觉攀比的怪圈当中,从比车、比房到比收入、比官阶,无一不处处彰显权势地位的攀比,如:一些官员习惯与私企老板、国企高管比,与高收入阶层比,越比差距越大,越比心态越不平衡——最典型的莫过于被戏称为“许三多”的原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在忏悔时说:“我看到与我打交道的老板,一个个都很富有,他们每年的利润有几千万元、上亿元,甚至更多。看着他们的财富迅速增长,我也存在着心态不平衡和红眼病,认为他们的能力也不比我强多少,凭什么有那么多财富?”——“吃亏”念头日积月累,“补偿”心态与日俱增,最终将贪念化为恶行,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多少原本优秀的官员,就这样“比”下去了。
     说直白一点,一些领导干部为何会走上不归路?一句话,源于生活中的攀比心态,总认为自己当官比别人强,可物质生活却不如人家,心理不平衡就难免滥用权力,倒在金钱的诱惑下,皆是源于攀比心理在作祟。有些干部很爱比,但不是比工作、比贡献,而是比阔气、比享受、比义气。为了要“比过别人”,挥金如土、挥霍无度。如此攀比,靠工作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权力跑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为官者对“攀比心态”必须防微杜渐。如果任其疯长,就会丧失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信仰,就会陷入追求感观刺激、攀比享乐的怪圈,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党员干部既然选择了从政,就应摒弃“攀比”心态,要比贡献大小不比职务高低,比群众口碑好差不比名利多少,比心灵和谐不比物质享受,学会简单工作、简单生活、简单做人,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对名利想得开、看得淡、放得下,自守一片心灵净土,保持原色原味人生,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只有这样,才能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