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时间:2022-05-11 17:18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党员是党组织的肌体细胞,党员党性意识和政治信念、身份认同、教育管理等,关系到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能否健强、能否保持战斗力和凝聚力、创造力。
        党员是党组织的肌体细胞,党员党性意识和政治信念、身份认同、教育管理等,关系到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能否健强、能否保持战斗力和凝聚力、创造力。在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部分长期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往往是加强党员管理的一块短板,严重影响了党员作用的发挥。尤其,个别农村党组织对流动党员“不管不问”、处于“放养状态”,流动党员落实组织生活、学习教育不到位,让流动党员“离乡即离党”,甚至成了“失联党员”。
      流动党员“离乡即离党”不仅削弱了党组织的力量,也让党员身份的政治性、严肃性式微。尤其,不少流动党员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最密切,与基层百姓群众接触最直接,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和桥梁。若流动党员“离乡即离党”,一方面缺乏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容易因党性意识淡薄、政治信念褪色等,滋生败坏党员队伍形象的问题;另一方面,让流动党员参与社会职业领域、经济生活更多元的优势得不彰显,对党组织红色堡垒作用激活也是一种损失。
     党员有归属感,才能有荣誉感和责任感。党员是一种政治身份、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宝贵容易和一种价值追求。流动党员在经济社会、服务群众中激发带头作用,能更好的辐射引领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要知道,相对农村在家党员长期于本村务农而言,流动党员有更广眼界、更多阅历等优势,在经济社会能够具有活跃性和磁吸力。比如,有的流动党员是在外致富能手、成功企业家等,若能在党员教育、服务意识上得到强化,珍惜身上的党员身份和党员名片,必定会畜养起返乡创业、建设家乡的质朴情怀。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能够涵养爱家爱乡、为公为民的思维意识。
     当然,加大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让其在外也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必然于管理在家党员比较有一定困难。但是,天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比如,可以采取“双向”管理模式,发挥流动党支部的属地管理与原党组织的延伸管理触角,“双管齐下”为流动党员打造温馨之家,既能感受到党组织随时在身边,也能激发其保持党员意识、政治信念和担当作为。再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打破地域空间限制的优势,建立流动党员学习平台、思想交流微信群等,在“线上”加大对流动党员的联系,同时可以在“七一”建党节等特殊日子,给流动党员寄送党的理论读物,为过政治生日党员送生日祝福等,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永葆党员风采、涵养党性意识,最终还需投身于开展志愿活动、服务群众等实践行动中,比如在流动党员之家健全党员对接帮扶困难群众、解决群众急难小事等常态机制,安排有能力的党员进行结对;再如,经常性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志愿活动,在公益慈善行动中彰显党性理念等等。如此,才能真正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更能在异乡书写党员本色。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