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频道>内蒙>收藏>

被冷落的拆信刀(图)

时间:2011-10-12 16:0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我不喜欢刀,尽管我到过新疆,到过内蒙,有机会收藏几把出自名匠的匕首、小刀和剑,但是我都没有兴趣。至于上品的拆信刀,我收藏了数把(见图),因为它们没有快口,刀尖也很钝。 我最早拥有的一把拆信刀是在北京琉璃厂买的,大约20年前,景泰蓝,古色古香。当时买了三四把

被冷落的拆信刀(图)

我不喜欢刀,尽管我到过新疆,到过内蒙,有机会收藏几把出自名匠的匕首、小刀和剑,但是我都没有兴趣。至于上品的拆信刀,我收藏了数把(见图),因为它们没有快口,刀尖也很钝。 我最早拥有的一把拆信刀是在北京琉璃厂买的,大约20年前内蒙校讯通,景泰蓝,古色古香。当时买了三四把,其他都送文友了。 我的那把乌木做的拆信刀是在非洲买的,把柄上镶嵌象骨,图案抽象,黑白相间,别致得叫人爱不释手。价格相当于一个小木雕,不便宜。 有一把是策划师建勇送的,它到法国欣赏油画去,回来带了一把铜制的拆信刀。这刀的一面是拿破仑的头像,另一面是埃菲尔铁塔,所有的“法国”都融在刀里面了。我想,把拆信刀作为旅游商品,该是它“第二个春天”了。如果是锋利的可以削东西的旅游小刀内蒙地图,带上飞机是很麻烦的。飞机跟我一样,也不喜欢刀。 还有一把是贺子到澳大利亚度假时“淘”来的,刀有24厘米长,这个长度几乎是拆信刀的极限了,一般的拆信刀都在20厘米以下。不锈钢的刀面上刻着“ENGLAND”,说明它是英国产的;还有英文“SHEFFIELD”,那是英国“雪菲耳”公司,以生产刀器和铜制品而闻名。 另有两把拆信刀都是弯弯的,造型灵动俏皮。刀头往外翘的那把是泰国的,刀柄上刻有一尊双手合十的佛像;像镰刀似的那把是德国产的,小巧玲珑,适合拆小信封。 至于日本产的那把大号拆信刀,估计是专拆大号牛皮纸信封用,刀柄的两侧还分别藏有小刀一把,剪刀一把,很实用…… 拆信刀应该不是中国特产中国评论网,而是欧洲“原创”。一位英国的贵族老爷,早上起来正喝着咖啡,便有管家用银盘子托着送来几封信。用剪刀把信口剪开吗?土了。用手把信口撕开吗?野蛮了。一定要用精致的拆信刀,慢慢裁开封口的火漆或者蜡油,然后才取出信来慢慢阅读。 据佳荣先生考证说,拆信刀的原始时期,就是贵族随身所带的短剑和匕首,后来大概觉得有点“武腔”,便对它们进行改良和设计。也有人说,拆信刀从一开始就是专门制作的,不是“假借”而来。 有一点没有疑义:欧洲贵族所用的拆信刀,越做越精细越华丽,直到成为艺术品,成为收藏品。 拆信刀的材质各种各样:木质、竹子、钢质、铁质、塑料、银器……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许多人们曾经喜欢的东西(比如胶卷),将要被淘汰。现在拍照的人都用上了数码相机,谁还花钱去买胶卷,谁还拍完了去冲胶卷? 还有,现在很少有人拿着笔在信纸上写信内蒙旅游,要和对方说个什么,直接在伊妹儿里打便是;再快捷一点,手机上发个短信对方即刻能收到……这种现状殃及池鱼,既然没有人贴邮票寄信,拆信刀放在那里就非常受冷落。如果偶尔收到超市寄来的一封广告信,便用精致的拆信刀来“伺候”,多少有点酸溜溜的吧? 拆信刀已经成为文绉绉的人的一种记忆。 作者:童孟侯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