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刀,尽管我到过新疆,到过内蒙,有机会收藏几把出自名匠的匕首、小刀和剑,但是我都没有兴趣。至于上品的拆信刀,我收藏了数把(见图),因为它们没有快口,刀尖也很钝。 我最早拥有的一把拆信刀是在北京琉璃厂买的,大约20年前内蒙校讯通,景泰蓝,古色古香。当时买了三四把,其他都送文友了。 我的那把乌木做的拆信刀是在非洲买的,把柄上镶嵌象骨,图案抽象,黑白相间,别致得叫人爱不释手。价格相当于一个小木雕,不便宜。 有一把是策划师建勇送的,它到法国欣赏油画去,回来带了一把铜制的拆信刀。这刀的一面是拿破仑的头像,另一面是埃菲尔铁塔,所有的“法国”都融在刀里面了。我想,把拆信刀作为旅游商品,该是它“第二个春天”了。如果是锋利的可以削东西的旅游小刀内蒙地图,带上飞机是很麻烦的。飞机跟我一样,也不喜欢刀。 还有一把是贺子到澳大利亚度假时“淘”来的,刀有24厘米长,这个长度几乎是拆信刀的极限了,一般的拆信刀都在20厘米以下。不锈钢的刀面上刻着“ENGLAND”,说明它是英国产的;还有英文“SHEFFIELD”,那是英国“雪菲耳”公司,以生产刀器和铜制品而闻名。 另有两把拆信刀都是弯弯的,造型灵动俏皮。刀头往外翘的那把是泰国的,刀柄上刻有一尊双手合十的佛像;像镰刀似的那把是德国产的,小巧玲珑,适合拆小信封。 至于日本产的那把大号拆信刀,估计是专拆大号牛皮纸信封用,刀柄的两侧还分别藏有小刀一把,剪刀一把,很实用…… 拆信刀应该不是中国特产中国评论网,而是欧洲“原创”。一位英国的贵族老爷,早上起来正喝着咖啡,便有管家用银盘子托着送来几封信。用剪刀把信口剪开吗?土了。用手把信口撕开吗?野蛮了。一定要用精致的拆信刀,慢慢裁开封口的火漆或者蜡油,然后才取出信来慢慢阅读。 据佳荣先生考证说,拆信刀的原始时期,就是贵族随身所带的短剑和匕首,后来大概觉得有点“武腔”,便对它们进行改良和设计。也有人说,拆信刀从一开始就是专门制作的,不是“假借”而来。 有一点没有疑义:欧洲贵族所用的拆信刀,越做越精细越华丽,直到成为艺术品,成为收藏品。 拆信刀的材质各种各样:木质、竹子、钢质、铁质、塑料、银器……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许多人们曾经喜欢的东西(比如胶卷),将要被淘汰。现在拍照的人都用上了数码相机,谁还花钱去买胶卷,谁还拍完了去冲胶卷? 还有,现在很少有人拿着笔在信纸上写信内蒙旅游,要和对方说个什么,直接在伊妹儿里打便是;再快捷一点,手机上发个短信对方即刻能收到……这种现状殃及池鱼,既然没有人贴邮票寄信,拆信刀放在那里就非常受冷落。如果偶尔收到超市寄来的一封广告信,便用精致的拆信刀来“伺候”,多少有点酸溜溜的吧? 拆信刀已经成为文绉绉的人的一种记忆。 作者:童孟侯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频道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晚霞溢彩 | 运动竞技 | 两会频道 | 人社保障 | 欧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新硬件时代 | 非洲频道 | 美洲频道 | 澳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疆建设兵团 | 网络金融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聚焦海外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民政工会 |
被冷落的拆信刀(图)
时间:2011-10-12 16:0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次
我不喜欢刀,尽管我到过新疆,到过内蒙,有机会收藏几把出自名匠的匕首、小刀和剑,但是我都没有兴趣。至于上品的拆信刀,我收藏了数把(见图),因为它们没有快口,刀尖也很钝。 我最早拥有的一把拆信刀是在北京琉璃厂买的,大约20年前,景泰蓝,古色古香。当时买了三四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60年,看广州人的工资和消费变迁
- 下一篇:没有了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自助游网站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 有 券 网
- 中国靓号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