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频道>山西>综合>

少“中国式过马路” 让道路对行人更友好

时间:2017-06-29 00:2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王钟的 点击:
在行人闯红灯的治理中,一些地方长期陷入“运动式执法”的误区。整治运动来了,道路交通秩序为之井然,而运动一结束,行人闯红灯“照旧”。用高科技手段监测和惩治违法行人,有利于避免盲目的“运动式执法”,让治理行人闯红灯和机动车闯红灯一样成为常态工作。
近些年来,各地处罚“中国式过马路”的新闻奇招频出,甚至用上了“黑科技”。例如,山东济南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者进行抓拍。违法者闯红灯的短视频和放大后的头像直接曝光在路口的显示屏上,呈现在公众面前。据说,通过这套系统,闯红灯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有一个路口每天闯红灯的人次从逾百次降到了十几次。

减少“中国式过马路” 让道路对行人更友好

  在行人闯红灯的治理中,一些地方长期陷入“运动式执法”的误区。整治运动来了,道路交通秩序为之井然,而运动一结束,行人闯红灯“照旧”。用高科技手段监测和惩治违法行人,有利于避免盲目的“运动式执法”,让治理行人闯红灯和机动车闯红灯一样成为常态工作。

  然而,行人闯红灯如此频发,以至于产生了“中国式过马路”的调侃,就有必要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完善的社会治理,不光要遏制违法行为,也要消除诱发违法的环境。不乏有专家分析,由于交通设施的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过马路难,往往是导致行人闯红灯的更主要原因。

  行人过马路等候时间过长、红绿灯时间分配不合理、人行横道未发挥有效作用等,是“中国式过马路”的诱发原因。诚然,法律具有刚性,只要违反了法律,不管有什么借口,当事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但是,不合理交通设施客观上减小了行人遵守法律的意愿,制造了不理想的守法环境。

  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交通设施对行人路权的不尊重。随着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中国成为“汽车大国”,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规划也越来越倾向于方便机动车通行。新建道路越来越宽,固然增加了机动车的通行便利度,但同时让过马路成为行人的负担。在上海等城市,很多路段甚至取消了非机动车道,行人和自行车挤在一条道上。更有地方打着“治堵”的旗号,设置不利于行人的交通设施。

  汽车保有量上升,固然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不过,在道路交通资源分配中无条件地迁就机动车,既不利于创造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道路交通资源不合理分配的恶果之一。因为侧重于方便机动车通行,交通设施设置对行人不友好,而行人随之而来的违法闯红灯,又反过来阻碍了机动车正常通行。这样的交通秩序是原始而混乱的,成了强弱之间的博弈。行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宣示对道路的权利,而机动车驾驶人又仰仗法律法规和钢铁的车身控制通行权,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要求道路交通归还行人路权,不是要道路回归到“步行街”,而是合理分配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让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各得其所。例如,设置自助式红绿灯控制设备、安全岛,加大过街地道、天桥和人行横道的密度。交通信号灯控制不合理,就会出现行人太多时没法过路、没有行人时车白白等待的尴尬,构成了交通资源的浪费。显然,更精细化的道路交通管理,能够同时提高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度,有助于消除交通资源的浪费。

  不管使用哪一种交通方式,道路是为人服务的。行人是道路资源最基本的利用主体。交通事故中行人因机动车肇事而遭到身体伤害,以及“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安全隐患,都说明了当前的道路交通对行人还不够友好,道路交通资源没能满足行人的需要。尊重行人路权,优化交通设施体系,对于治理道路交通有很重要的意义。(王钟的)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