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国际趣闻>

中国人,美起来!超越功利 拒绝歧视 跨过陷阱

时间:2020-01-03 11:54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点击:
从“富起来”,到“美起来”,中国人已经闯过了物质温饱的关隘,被压抑已久的对生活品质的向往、对美好形象的追求,正如潮水般奔涌而来。

人皆爱美,于今尤甚。

  从“富起来”,到“美起来”,中国人已经闯过了物质温饱的关隘,被压抑已久的对生活品质的向往、对美好形象的追求,正如潮水般奔涌而来。

  从减肥到健身,从染发到塑形,从炫美到选美,美的欣赏、美的塑造,已经成为全民性的“生活叙事”。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岱北村从2018年6月起开设“塑形课”,请城里的健身老师来村里上课,一下子有上百人报名参加。从颜值到网红,从生活到文化,消费升级拉动需求,一场美业革命正风生水起。

  这是一种觉醒、一种解放、一种进步。

  同时,我们也当警醒,其中有误区,有歧途,还有陷阱。

一女青年在健身房锻炼 鞠焕宗/摄

  大众文化的雨露滋润

  加快了全民审美意识蓬勃生长

  爱美,求美,造美,既是物质丰裕后对生活品质的欲求,也有精神丰富中自主权利的张扬,更是新的文化潮流中审美意识的生长。

  当下的社会,已经步入“视觉文化”时代。数字影像、在线视频、网络游戏……新兴媒体花样翻新、强势崛起。在现代科技的强力催动中,大众文化正展开一场静悄悄的蜕变,视觉愉悦、快感体验,传递出一种难以抗拒的审美魅力和眼球效应。在视觉文化的召唤中,日常生活加快了审美化进程。它挟带着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昭示着大众文化鲜明的民主性和广泛的连通性。

  一种“读图的文化”,衍变出一个“看脸的社会”。靓丽的容颜、生动的形象、美妙的身材,被人们刮目相看。身体美学,在视觉文化的光照下赫然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视野。

  多少年来,我们被教导、被传承、被熏染的,是对精神、心灵的向往和崇敬,是对凡胎俗骨的遮蔽和羞惭。今天,在温饱生活的滋润中,在幸福阳光的沐浴中,身体在苏醒,欲望在升腾,人们重新发现了身体的美。它散发着一种浪漫,一种诗意,它是快乐的泉源,是审美的呈现。美在生活,美在日常,美在我们自身。身体作为生命和精神的存在,它的文化内涵被不断发掘出来,它的审美价值也得以充分释放。

  消费主义的勃兴,也使身体审美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视觉文化和身体美学被转换成种种新奇的消费符号而大放异彩。嗅觉敏锐的资本从中猎获巨大的商机,借助于大众媒介和网络空间,在满足广大消费者视觉审美需求和实现感官审美快感的过程中,实现商业模式、消费形态的颠覆和转型。于是,网红消费和颜值经济粉墨登场,各路偶像明星趁机从中收获大量的粉丝和财富。在社会审美趣味和消费取向的迁移中,广大消费者也分享了身心的愉悦和审美的解放。

  跨越审美误区:

  超越功利,拒绝歧视,跨过陷阱

  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中,美感的体验常常在功利化的审美取向中被扭曲、被异化。颜值,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一种人力资本,它在市场规律的导引中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源的增值功能和资本的商业价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活动中存有功利之心,世人也多难免俗。经济学家哈默迈什曾主持过一系列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在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貌丑的人收入低于平均水平,而美貌的人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哈默迈什也由此推出了专门研究美貌和成功关系的美貌经济学。

  问题在于,过度解读这一“美丽溢价”现象,背离社会公平正义准则,只是以貌取人,鼓吹“颜值即正义”“学得好不如长得好”,我们就已跨过了红线踏入社会歧视的误区。由此,我们看到,职场招聘面试中的相貌歧视屡屡发生,随着服务业的日益兴盛,这一歧视竟有愈演愈烈之势。倒逼之下,一年中的暑期已成为美容整形的高峰时节,不少毕业生面临升学、就业压力,急切期望以全新的面貌提升自己的优势,捕捉难得的机会。我们从中可以体察到一种沉重、无奈的社会心理,一种错位、畸形的人才观念。

  前不久,云南瑞丽一位女播音员被公示拟任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引发网民质疑。当地组织部门回应:能力与岗位匹配。美女从政往往会被人认为有凭美色上位的嫌疑,这当然是一种性别偏见。美丽无罪。只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有罪推定”?因为社会生活中并非鲜见的外貌歧视,已经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式,干扰着人们的评判视线。

  哪里有盲信,哪里就会有陷阱。对颜值和形象的价值无限放大和过度追捧,自然产生了近乎偏执甚至狂热的社会跟风。于是,就有了美业良莠不分的野蛮生长,“美容变成毁容”的恶性事故也屡见报端。为了“复制”他人评价中的“花容月貌”,多有一些年轻女性心甘情愿前赴后继地付出金钱、伤残乃至生命的代价。还有一些贪婪的贷款公司,设下“零抵押、零担保、低利息”的诱饵,暗藏诸多隐性条款,并与非法医美机构“联手”,诱导众多学生堕入“美容整容贷”的深渊而痛苦不堪、难以自拔。更有无良商家,瞄准少年儿童,整容广告无缝不钻。在这些未成年人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审美观还未成型之际,便向他们拼命兜售“只要长得好看就是人生赢家”,把整容定制为成功的捷径,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扭曲他们的审美观念。

  第二届“全民美育·诗歌的样子”儿童优秀美术作品年度展在北京举行。家长带领小朋友参观展览 任超/摄

  美在哪里?

  美在自然,美在个性,美在心灵

  让每一个自我都美起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权利。针对一些生理缺陷、身体创伤进行医疗性整容和常规性修复,提升更加健康、更有尊严的生活质地,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是完善自我的勇敢挑战。

  只是,每一个千姿百态素面朝天的本我,是否非要为了写大一个“美”字,去经历一番 “面部削骨”“脂肪移植”之类的大动干戈,去“再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其实,背离了真的自然,也就流失了美的价值。这种刻意打造出来的、远离自我本真存在的“美”,又能焕发多少风采、葆有多久的魅力呢?

  美在何处?当我们以为在施行选择自己形象的权利,其实背后早已隐藏着媒体的操纵和时尚的裹挟,还有资本的专制和技术的蛊惑。

  多元的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映照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其基础、其支撑,恰是一个个独立个体鲜活生动的自由和自然。

  令人警醒的是,大众审美的需求在蓬勃生长,审美的标准却在急剧趋同,审美的丰富性、独特性,渐渐被时尚的标准化模式化所俘获,并构成一种隐性的强制和霸凌。中国人都失去审美的想象力了吗?一如大自然,本来有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我们却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当年,影视圈刻意制造的“柔弱美”明星文化火红一时,由此引爆了一轮激烈的争议。争议的实质,绝非是简单地对生活“柔弱美”的否定,而是包容性地对多元审美观进行张扬。

  美在自然,在个性,更在心灵。

  中国人美起来,指向的不只是美丽的容颜、傲娇的形象,还应是清新、刚健、文明的呈现,是健康、智慧、品格的外化,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审美方式的提升。

  毋庸讳言,当下的社会,从心态到言语到行为,多见道德滑落、有法不依、私欲泛滥现象,充盈着种种浮躁之心、逐利之风和暴戾之气。失去自然的美是虚伪的,压抑个性的美是专制的,缺失灵魂的美是苍白的。没有价值的引领,没有文明的底蕴,再漂亮的容貌,再高的颜值,也很难让人看到有什么光泽闪耀。

  大众文化的勃兴,推涌着现代审美的潮流,也助长着感官愉悦的沉沦,振奋了我们的自尊、自信,同时也衍生出虚幻的自恋、自欺。

  美起来的时代,何为美?为何美?如何美?全社会亟须开展一场“公民美育”:着力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陶冶审美素养,提升精神境界,促进公民自由全面发展,在个体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中,塑造全社会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从颜值到品质,从形象到灵魂,美起来的时代将给我们的未来生活铺开无边的风景,也将给我们的生命成长拓展出无限的生机。(作者:苏北)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1期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