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人物>

1911:褪色的红十字

时间:2011-09-19 17:46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一位美女在媒体上掀起了对中国红十字会诚信的质疑,这是发生在1911年的一件“小事”。 而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这件“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它的终身:诞生初期的基因变异,令这个以崇高使命相标榜的机构,在日后的岁月中,极难摆脱血液中先天而来的权争、内讧因子。一个有着

一位美女在媒体上掀起了对中国红十字会诚信的质疑,这是发生在1911年的一件“小事”。

而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这件“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它的终身:诞生初期的基因变异,令这个以崇高使命相标榜的机构,在日后的岁月中,极难摆脱血液中先天而来的权争、内讧因子。一个有着极大利益、而无严密制约的机构,即便它高高举着十字架,试图建立自己的高尚,也依然难免沦为利益角逐的工具。

一位美女在媒体上掀起了对中国红十字会诚信的质疑,这是发生在1911年的一件“小事”。

之所以是“小事”,是因为这一年发生的“大事”实在是太大了: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轰然倒塌。在改朝换代的大变局中,红十字会的诚信问题,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而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这件“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它的终身:诞生初期的基因变异完美国际人物代码,令这个以崇高使命相标榜的机构,在日后的岁月中,极难摆脱血液中先天而来的权争、内讧因子。

殷红的十字架,有时无非是名利的另一个战场而已。

美女发难

危机来自于一位美女的公开发难。

美女的名字叫做张竹君,广东番禺人,这一年35岁。后世史学者将她形容为“身材高挑,鹅蛋脸,高鼻梁,大眼睛,喜欢穿洋装,穿高跟鞋”,尽管这些都没错,也尽管不少著名人物曾为她神魂颠倒,但从今日能找到的老照片上看,张竹君实在难以称得上“美女”的。

当然,“美女”之美,也有一些是容貌及照片难以体现的。

可以肯定的是,张竹君绝对无愧于“才女”的称号。作为上海滩知名的西医大夫,张竹君刚刚创立了一个机构“中国赤十字会”,组织救护团到武汉前线救死扶伤。这位拿手术刀的好手,也娴熟地拿起了笔,在《民立报》上刊登了一封公开信《致沈仲礼书》完美国际人物名,语气激烈、措辞尖刻,字里行间才华与霸气一并迸溅而出。

她所攻击的沈仲礼,名为沈敦和,字仲礼,浙江鄞县人,彼时45岁。沈敦和也是上海滩的名人,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完美国际ck人物代码,就组织了相关机构,对战区的中国百姓提供救助,被普遍看做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如今,他也新建了一家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同样宣称要到武汉前线提供人道救援。没想到,刚开张就受到了张竹君劈头盖脸的猛烈攻击。

张竹君的话说得很重:“公窃慈善二字,欺世盗名利久矣。今又欲将牛头马面之红十字会,以混世人耳目。”信中,张竹君要求沈氏将全部账目公诸于世,同时,还指责沈敦和“善变”,始则“以万国红十字会名义”,“未几而万国红十字会变为大清红十字会”,如今“又将大清红十字会变为绅办红十字会”。

通篇看下来,张竹君对沈敦和的指责,核心就是利用红十字搜刮资财。

这篇激烈的檄文,见报日期是10月26日,武昌暴动之后的16天。见报这天,张竹君已经离开上海两天了,正率领她的“赤十字会”救护团,开往武汉。在武汉,起事的革命军与清军正在进行激战,双方死伤不少,正是最需要人道救援的时候。

“赤十字”公开抨击“红十字”,这国际红十字历史上怪异的一幕开演了。

面对张竹君的攻击,沈敦和在两天后进行了回应。他在《申报》上发表公开信,题为《沈仲礼驳张竹君女士书》。在信中,沈敦和首先回顾了自己与红十字会的渊源,驳斥张竹君对他“善变”的指控。但在否定自己搜刮钱财的同时,也同时承认了并未及时向捐款者公布捐款的使用情况。

暗度陈仓

人们后来才知道,在张竹君高效建立并开往武汉的“中国赤十字会”救护团中,有4名并无医护执照的“男女医生”,而且使用了化名,因为他们的真名实在太如雷贯耳了:黄兴、宋教仁、陈果夫、徐宗汉。

国民党的革命史料中,毫不隐晦地承认:黄兴等人能够平安、迅速赶到武汉前线,尤其是黄兴能够顺利接掌武汉的革命军军事指挥大权,必须归功于张竹君利用“赤十字会”旗号的出色掩护。尽管根据 “国际惯例”,红十字会在敌对双方之间中国评论网,必须严格保持中立(Neutrality),这样才能获得交战双方的安全承诺,在战区获得相对自由的通行权。如果红十字会向交战的任何一方提供情报搜集、人员装备运输等支持,则毁坏了红十字会的中立及信用。张竹君利用“中国赤十字会”,主导和实施了作战一方主要将领的护送,这种“超常规”的做法绝对违背了红十字的原则,实际上等同于参与了敌对的军事行动。当然,主流革命史观中,革命者是可以不择手段的,而敌人则是不可逾越规则的。

对于10月10日的武昌暴动,事后分享了主要胜利果实的革命党,其实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枪炮声响彻武昌时,黄兴正在香港养伤。听到武昌暴动的消息,黄兴十分兴奋,决定赶到武汉去。张竹君提供的“赤十字会”通道成为最佳的选择。

一场大“运作”开始了,时间节点拿捏得恰到好处:

10月17日,黄兴等人离开香港,辗转赶往上海。次日,张竹君就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发起中国赤十字会广告》,表示自己“愿率同学数十人先赴鄂、次赴蜀”以尽医生天职;

10月24日,黄兴等人抵达上海。当天,“中国赤十字会”的救护团就从上海出发,开往武汉,同时开始公开征召“第二团”;

在红十字旗帜和白大褂的掩护下,黄兴等人轻松地通过了政府设立的层层封锁,在10月28日顺利地到达了武汉

对于相差两天而先后成立的“中国赤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我们可以肯定:张竹君的“赤十字会”,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掩护黄兴等革命党骨干开赴前线;而沈敦和的 “红十字会”,其目的极为单纯,救死扶伤而已。

吊诡的是,张竹君在对沈敦和突然发难后,便没有了下文,除了沈敦和那份迟到两天的辩解,这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