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拉着“中国志愿军烈士后代迎接亲人回家”的横幅迎接亲人 摄影/付丁
志愿军烈士邓仕均的女儿邓菊平
志愿军烈士邓仕均的儿子邓其平 一个甲子的等待,就是为了那一刻。 载着韩国交还的437具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遗骸的车队,缓缓驶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刻——2014年3月28日中午,迎灵车队最后一辆车开进陵园,时间刚好指向下午一点。 陵园大门一侧的警戒线边上,十来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号啕大哭。他们拉着“中国志愿军烈士后代迎接亲人回家”的横幅,手拿鲜花,臂缠黑纱,还有人披麻戴孝。 他们不会忘记那一刻——因为车上的灵柩里,装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也装着他们和他们家庭的命运。 “爸爸,我两岁多你就离开我们了……”邓其平是第一个哭出来的,“妻子在旁边拉我,我还是没忍住。看着迎灵车队过来,我再也忍不住了。” 随后,他听见了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哭诉。 父子一场 1948年4月12日,邓其平出生于河北唐县李家庄的部队驻地。当时,父亲邓仕均还在打仗。 4个月后,父亲才见到儿子。母亲苑秀珍原本给春天出生的邓其平起名邓春青,因邓仕均觉得这个名字“太娘们”,便说:“我们苍溪有个地方叫歧坪,就给儿子取名邓其平吧。”——歧坪镇,是1932年底,四川苍溪的乡村少年邓仕均,瞒着父母参加红军的地方。 邓仕均先后担任勤务员、通信员,也当过司号员、护理员,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平型关大战…… 1943年秋,负伤的邓仕均,得到妇救会会长戎冠秀搭救,后被当作“军民鱼水情深”的典型事迹,两人分别在1944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获得“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称号。1947年559团编入中央教导旅,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邓仕均还曾和毛主席在同一个窑洞里住过。 同在1947年,20岁的苑秀珍与32岁的邓仕均喜结良缘。苑秀珍1927年生于河北省满城县大楼村,自幼家贫,8岁就当了童养媳。 两人缘起于 1946年,解放军三纵七旅19团一营驻扎在大楼村,营长邓仕均经常帮助老百姓打扫院子、挑水、拾柴、种地,颇得村民喜欢。村长冉进勇做媒,把苑秀珍介绍给了邓仕均。那时满城县一带已属解放区,解除了婚约的苑秀珍参加了妇救会,斗地主、做军鞋、搞宣传,样样都跑在前面。 邓其平在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和母亲随军了。“父亲很爱我。他参加大小几百次战斗,十几次负伤,多次战斗险些牺牲。三十多岁才有了我,该有多高兴?” 每次回到家,邓仕均第一件事就是抱起儿子。有时回到家看见儿子还在炕上熟睡,他也得把儿子弄醒,抱起来逗着玩。“有些事是长辈告诉我的,有些我真的有记忆。我记得我们捉迷藏,藏门后边,藏桌子底下。找不到爸爸,就问,你在哪儿啊?还记得,父亲背着我到团里的马厩和饲养员拉家常聊天。” 据母亲生前告诉邓其平:“有一次我得病发高烧,他心急火燎,把团里的医生师里的医生都叫来给我看病。为了防止吵到我,他甚至通知全团,路过家门口一律不准喊口号。”邓仕均还对妻子说:“我的儿子长大也要参加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里要当参谋。” 短暂的幸福 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整编,三纵七旅19团改编为19兵团63军187师559团,邓仕均出任副团长,次年10月任团长。 1950年3月,559团进驻陕西省旬邑县马兰镇,夫妻俩总算有了个安定的家,住在部队驻地的两间窑洞里。“打了这么多年仗,老百姓没有粮食。解放了,我们要吃饭,要搞建设。毛主席号召全国部队都自己搞大生产,559团也不例外。这一年,是父母最安定、最幸福的时光。”1949年跟着邓仕均当警卫员的陈明月告诉邓其平,大生产的时候,邓仕均也是模范。“每天和士兵一样去开荒种地。别人种多少地,他也种多少地。干了一年,种的谷子都熟了。” 邓仕均1932年参加红军,离开家后,一直到1950年3月部队进驻马兰镇前,和家乡没有任何联系。那年,邓仕均在马兰给父亲写了封信。数月后,这封信才到达家乡。这是大惊喜。家人以为他早没了。接到信,父亲决定到部队看邓仕均。 可是在1950年,四川没有铁路,即便有公路,条件也很差。“家里穷,也没钱,什么交通工具都乘不起。”那年9月中旬,邓其平的爷爷背着一个竹筐,带着一点儿盘缠、口粮和做竹席的工具,还背了许多竹子劈成的篾条和几双草鞋就出发了。后来,干粮吃完了,盘缠也花光了,他们就停下来,用竹篾条编竹席卖了换钱,再以后干脆就讨饭吃。“走到哪儿,爷爷逢人就讲:我儿子是红军,是解放军,我们已经十六七年没见面了,我就是去找儿子的。这一招真灵,许多好心人主动接济帮助他们,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水喝,有的人让他们借宿。就这样,他们翻过了一座座高山,终于走出了秦岭。十四天,走了一千多里地,到了西安。再找到当地驻军,了解到六十三军军部在三原县城,他们又赶到三原。” 当邓仕均看到衣衫褴褛、叫花子模样的父亲,这条硬汉跪下了,在地下给父亲磕了几个头,然后父子俩抱在一起失声痛哭。“爷爷做梦都没想到,这一生还能见到自己儿子,儿子还当了部队的领导。对孙子,他天天抱着、背着、哄着。当时部队还把爷爷寻子的事迹当作政治教育教材,编成小报、节目,还把爷爷穿过的草鞋、破衣服、走路用过的棍子,在各个部队巡回展览。在部队,爷爷只待了短短十几天,但却是爷爷和父亲最快乐的日子。” 由于部队接到准备入朝作战的命令,邓其平的爷爷回苍溪了。 远赴他乡 据邓仕均警卫陈明月在2012年对邓其平回忆:“1950年下半年,党代会后,全军评出两个英模代表,其中一个就是邓团长。” 之后,邓仕均被留在西安“西北大旅社”,准备去波兰参加世界英模代表大会。“在大旅社时,搞出国培训,培训他们这些准备出国人员学会吃饭用刀叉。”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邓仕均对陈明月说:“看来我们去不成了。”他们很快返回部队。 1950年11月中旬,部队准备开赴朝鲜前线。邓其平说,父亲最后一次和家人分开,自己才两岁半,妹妹邓菊平还在母亲肚子里。 1950年12月31日晚,苑秀珍生下了女儿。在山东曲阜整编的邓仕均,“儿女双全”了。想起家乡的女孩总爱带个“菊”字,邓仕均给一面都未能见上的女儿取名“菊平”。 据陈明月告诉邓其平:“1950年12月中旬,朱德总司令亲自从北京到山东看望了19兵团团以上干部,在当地一个天主教堂里召开大会,邓团长参加了会议。朱总司令亲自进行战斗动员,他讲朝鲜战争的情况,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讲到朝鲜去,都是步兵,必要的东西得带,还告诉他们这场战争很残酷,别指望后勤给你送,运输队一出去,敌人就要打你。” 1951年2月17日,正值农历大年除夕,邓仕均担任团长的中国志愿军63军187师559团,“悄悄的过了鸭绿江”。 就战事的残酷,邓其平记得陈明月的讲述:“到达临清江时,他拿下身上背的洗脸盆准备从江中舀水喝,一看水里净是蛆,他换一个地方,水里还是蛆,仔细一看,水里都是死人。” 据陈明月告诉邓其平,第五次战役打响后,因为受伤暂在后方的邓仕均,听说559团打得不好,心急火燎。当时,上级已准备提拔他担任189师副师长。邓仕均认为到了师里以后,参战的机会就少了,因此,他不顾自己的伤情,立即带着陈明月南下寻找部队。 邓仕均返回部队后,很快接受了任务:率领559团迂回穿插作战,掩护东线主力部队进攻。 5月15日,全团向汉城(今首尔)东南方向的杨平穿插前进,于17日渡过北汉江,18日渡过洪川江,19日晨挺进到基谷里、石山里、佳日里时,遭遇美军约一个团的猛烈攻击。邓仕均带领全团激战了一整天,击退美军数次进攻。 1951年5月20日晚7时左右,邓仕均带领二营首批撤出阵地,司号长带领3个通信员冲在前边,邓仕均在中间,陈明月紧随其后,后面是一个通信员。 据陈明月晚年口述:“当我们在两座山的山谷中跑步前进,到达一个狭路口时,前面就是一片开阔地,就在通过这个狭路口时又遭遇炮火,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了邓团长,他被炮弹击中后仰面倒地,嘴里喊着:‘明月、明月,我挂花了!’”看到邓仕均左大腿根部位置被炮弹击中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陈明月拿出急救包,准备给他包扎,就在这时,又一阵炮弹打过来,一发落地爆炸,飞起来的炮弹皮,击中了邓仕均的头部。 那是1951年5月20日晚9时许。 本来将邓仕均的遗体用担架抬了出来,但因渡过洪川江很难,便就地掩埋在当地老百姓浇地用的一个小水渠附近。陈明月称,他自己还在旁边的小树上做了记号——昨天归来的437具志愿军遗骸中,就有迁自这一地区的。 据陈明月口述,陈明月渡过洪川江已是21日早晨。当晚天刚黑,他便接到通知,到师里接受任务。徐芯师长亲自传达了“毛主席下的命令”:“一定把邓仕均的尸体抢回来!”后来,陈明月带着一支30多人的队伍于21日晚10点多重新渡过洪川江,“去抢回邓团长的尸体”。但据陈明月回忆,掩埋遗体的位置,到处是坦克,灯火通明,根本无法下手。 邓仕均,一位浑身都是光环的军人,一位三岁儿子及五个月大女儿的父亲,一对老农民的长子,就此沉睡在异国的土地。 没有父爱的人生 1951年下半年,许多部队家属都和亲人联系上了,唯独苑秀珍没有丈夫邓仕均的消息。不久,她发现,周围的战友、家属见了她话都少了,有的人看到她则悄悄躲开了。“当时,妈妈想,难道爸爸又负伤了?直到父亲过世四个来月,部队领导找她谈了话。”邓其平记得,母亲在外一直隐忍,直到有一天伏在姥姥腿上,失声痛哭。 1951年10月,苑秀珍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亲赴朝鲜前线寻找丈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领导不同意,因为朝鲜战事危险,但苑秀珍态度坚决,“去,一定要去。”经志愿军司令部和十九兵团领导批准,苑秀珍入朝。在朝鲜待了近一个月,苑秀珍回国了。 失去了父亲的兄妹俩,就读于部队的幼儿园、就读于部队的子弟学校,每月还有国家的抚恤补助。邓其平16岁入伍,“特意避开了父亲生前所在的部队”,从班长、排长升至营长、团长。经过25年军旅生活, 1987年底转业任天津远洋运输公司货轮政委。有一年乘坐远洋的船只,路过仁川,邓其平特意买了一束花,放在了当地一处英雄雕像脚下,心里默念:“爸爸,我来看您了。”邓仕均女儿邓菊平,1969年参军,在总参三部服役,为正营职干部,后与所在部队的白京生相恋并结婚,1987年转业到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工作。 邓其平称,从物质上,自己和妹妹还是过得去的。但是,没有父亲的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每每放学,都会看到别人的‘将军父亲’用车来接孩子。我们好羡慕。”因为母亲数年后再组家庭,再育儿女,兄妹两人长期住校、相依为命,和母亲待的时间十分有限。邓菊平说:“上中学那会儿,总梦见父亲回来了,也来接我了。醒来发现不是。小时候一受委屈就哭,‘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邓其平和爷爷也就见过一面。“父亲牺牲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没有爷爷一点音讯。”1959年,从部队的子弟小学放假回家,邓其平在母亲那里打开一本封皮是浅绿颜色的笔记本,上面父亲写下了家乡地址和爷爷的名字。回校后,他试着用这个地址给爷爷写了一封信,签名:其平。爷爷很快回了信,只是信封上还没敢写邓其平的姓,他可能认为邓其平早就改了姓。邓其平复信讲,永远姓邓,永远是老邓家的根。上世纪60年代,他再次给爷爷写信。可这一次过了很久老家才回信,打开信一看,是二叔邓仕容写的,这时才知道爷爷已经过世。从此,邓其平几乎与家乡断了联系。 “我想迎他们回来” 昨天,邓家兄妹站到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的迎灵队列里。“年龄越大,思父之心越切。我的血管里,流着他的血啊。这是我第一次为我的父亲戴孝。” 好多命运相似的人,站在那里。 原20军58师172团政委李树人之女李海放,从上海赶来。父亲1951年5月17日去世,她才半岁。两岁多听别人叫爸爸,她问妈妈,爸爸呢?妈妈说,爸爸是志愿军,抗美援朝去了。李海放总是告诉小朋友,爸爸是志愿军。这份自豪,延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别人告诉她,志愿军早回国了。李海放再问,妈妈答,还没轮上你爸爸那一批。“我一直等,等轮上爸爸那一批。” 有一天,妈妈领回来一个人,对她说,这就是你爸爸。那一刻,李海放有点怪妈妈,那不是照片上的爸爸。上初中了,妈妈第一次告诉少女李海放,爸爸到底去哪儿了。那一天,李海放一个人在家里哭了很久。18岁,她追随父亲的足迹,参了军。后来复员,从事了医务工作。去年,她赠送一些父亲的遗物给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想建一个父亲的衣冠冢。今年,听说可能做遗骸和子女DNA比对,她很盼望,“趁我们还活着。”她知道,父亲牺牲的地点,和这批遗骸的迁移地点是一致的。 迎灵的车队驶进陵园的时候,原60军180师539团政委韩启明的侄女韩小燕泪如雨下,“二伯啊,我们接您太晚了。找兄弟找了60多年的父亲没等到这一天啊。”去年,她抵达韩国坡州墓地凭吊归来后45天,韩启明年过九旬的兄长永远闭上了眼睛。已老年痴呆的他,还会念叨:“你们的伯伯还在路上呢,他还没回家。”韩小燕透露:“二伯结婚了,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骨肉,就走了。婶婶等过他八年。” 康明知道父亲不在车上,但还是从西安来了。父亲康致中1953年1月入朝作战,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军七师19团团长。康明从1957年康家收到的阵亡通知书上得知,康致中遗体安葬在了“三八线”西侧的江原道铁原肃宁152坟墓1号。 苗务才也知道父亲不在车上,但他还是用河南传统的“披麻戴孝”的方式迎接了父亲的战友。苗父、原志愿军60军180师司令部的侦察参谋苗维忠,牺牲在北朝鲜境内。“父亲1946年探家的时候有了我,离开家之后就再也没回来。我1947年出生,从烈士证上知道,父亲1953年6月去世了。奶奶只有父亲这根独苗,还双目失明,干不了活。为照顾一老一小,我妈妈一辈子一个人,直到2010年12月21日,活到90岁去世。”苗务才称,“1973年前,奶奶一月5元抚恤金;1973年之后,母亲一月100元。我从去年开始,才享受一月130元抚恤金。因为家在河南山区,没人管。” 原华北军区66军197师590团救护兵曹秀湖,想来看看战友。昨天,85岁的他起了个大早,从沈阳东林区高坎乡赶到烈士陵园。高坎乡1950年10月第一批过江的,有三个;一年多以后回到天津部队的,就剩了他一个。“14岁的时候,八路来村里住,家里不同意当兵,我偷着跑了去。当勤杂兵,后来部队送去学点知识,就学了战地卫生。在朝鲜,也是战地兵。我命大啊。” “再也不要有战争了。”邓其平说。(记者 朱玲)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频道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晚霞溢彩 | 运动竞技 | 两会频道 | 人社保障 | 欧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新硬件时代 | 非洲频道 | 美洲频道 | 澳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疆建设兵团 | 网络金融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聚焦海外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民政工会 |
当事人讲述志愿军英烈60年回家路:愿再无战争
时间:2014-03-29 15:22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朱玲 点击:
次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刻——2014年3月28日中午,迎灵车队最后一辆车开进陵园,时间刚好指向下午一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里夫金:中国为什么可以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
里夫金认为中德两国走在全球变革前列,在通信、能源和交通领域创新融合发展做得最好,...
- 别再苦等中国的“明斯基时刻”,盯紧美联储
奥瑟兹:中国不会发生债务崩盘,但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太温和,它只需走稍微积极的...
- 朝鲜核爆冲破中美两国底线
邓聿文:对中美来说,已无退路,如果不想承认朝鲜是一个有核国家,就必须抛弃各自利益...
- 朝核危机:“损害性僵局”与“去核化”的高难
邱美荣:在去核问题上,国际社会的唯一机会在于大国团结与协调。相互承认各自利益边界...
- 美国对中国失望 转而寄望俄罗斯对朝施压
在朝鲜核计划快速发展、而中国不愿利用经济影响力向朝鲜施压之际,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俄...
-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面临多重风险
沃尔夫:世界经济复苏所面对的最大风险并非货币政策收紧过快,也不是总需求再度疲软,...
- 里夫金:中国为什么可以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自助游网站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 有 券 网
- 中国靓号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