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环保>环保监督>

解析中国水安全 重构新型水战略

时间:2016-01-20 10:31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点击:
水是文明衍生的生命源泉,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石。在我国开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阶段、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历史关口,我们的水安全形势究竟怎样?我国又将重塑怎样的“水战略”?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调研采访,揭开我国水资源“家底”,探究新时期大国治水之道。
水是文明衍生的生命源泉,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石。在我国开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阶段、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历史关口,我们的水安全形势究竟怎样?我国又将重塑怎样的“水战略”?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调研采访,揭开我国水资源“家底”,探究新时期大国治水之道。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直面中国“水困局”——中国水安全形势调查(上)

  新华社记者

  水,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近年来,水荒蔓延、河湖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屡屡呈现在国人面前。

  中国正遭遇怎样的“水困”局面?人们面临的水安全形势究竟如何?新华社记者日前组成调研小分队,分赴内蒙古、河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地,实地勘察中国水情。

  这是河北省威县一座桥下干涸的水渠(2015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雅茹 摄

  地下水位下降、大湖喊渴:“水荒”成为南北共同话题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翻看我国水资源家底,水荒问题触目惊心。

  一边是桥下干涸的水渠,除了土和石头,什么都没有,一边是立在桥边的铁牌子,上面写着“水深危险 禁止游泳”——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看到的景象。

  “30年前,威县的河道开始干涸。7条干渠、10条支渠基本都没有水了。”威县水务局局长林金颍说,“2014年我们从上游买过一次水,这块禁止游泳的牌子就是那时竖的。”

  威县赵村乡前寺庄村村民尹金普告诉记者,原来村里设计的水井是120米处作为变径,很容易打到水,“现在,很多水井都报废了,打新井要到360米。”

  威县所在的河北,是华北乃至全国水资源最稀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为307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部分河道年平均干涸天数在300天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长期靠超量开采地下水维持。

  在临近河北的北京,同样面临着水荒问题。尽管居民家中的水龙头一打开就能哗哗地流出水来,但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身边的缺水危机。

  “北京公主坟的地下水已经打到了基岩”“北京年平均降雨500多毫米,只能承载1200万人,而2011年人口就突破了2000万,今后用水量还会刚性增加”“‘南水’进京后,目前北京用水依然要靠开采地下水维持”……采访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等水资源专家表达了对首都“水荒”的担忧。

  北方缺水,而南方一些省份,尽管守着大河大湖,近年来也频频“喊渴”:

  在湖南,史上“十年九涝”、被称为洞庭湖“锅底”的南县,如今屡遭缺水危机。在华阁镇,当地人将水井挖到地下150米依然没水;在浪拨湖乡,农民春耕时不得不在河中筑坝拦水。

  在江西,鄱阳湖水文局局长王仕刚介绍说,由于上游来水减少等原因,鄱阳湖近年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湖泊水位下降,取水口经常露出来,取水有时需要三级提水才能抽上来,而且常常是泥水。”九江市星子县水利局局长黄清滚说。

  “从华北、西北的资源性缺水到西南一些地方工程性缺水,再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水质性缺水,‘水荒’现象从北向南蔓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王建华说。

  “活鱼烧好是臭的”、环湖分布养猪大县:生命之源不乐观

  一些地方有河皆干,一些地方则有水皆污。水利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有27.2%的河流、67.8%的湖泊水质为三类以下,无法饮用,23.1%的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7.9%。

  “达标率67.9%看似挺高,但是大多在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东部人口密集的地方,水污染依然严重。”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的污染物入河量远远超出其纳污能力。

  淮河,曾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但几十年治理下来,虽然干流水质明显好转,但支流水质仍不容乐观。

  “经过多年治理,淮河去年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入河排放量分别比20年前削减了六七成;淮河流域省界水质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28.6%,下降了48.4个百分点。但是支流污染、跨界污染现象仍然突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保局副局长程绪水说。

  在蚌埠市淮上区淮河支流三浦大沟岸边,记者看到,河面铺满了绿萍和蓝藻,不远处的另一条淮河支流沫冲引河呈深褐色,局部漂着死鱼。

  “沫河口工业园区建了以后,水质越来越差,严重的时候有恶臭味,变成‘黑水河’。从40多米深的井打出来的水还是有味道,从河里抓的活鱼,烧完吃起来都是臭的!”农妇蒋德兰告诉记者。

  流经四省的淮河流域跨界污染问题突出。在苏皖交界的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乡,记者正碰上跨界河流奎河上游开闸放水,河水发黑,远远就能闻到腥臭味,不远处的支流郎溪河更是布满了蓝藻和浮萍。

  “因为污染严重,我们村的稻谷没人愿意收,村民只能种点旱作物。全村人做梦都想吃上放心水!”有村民告诉记者。

  和一些江河命运类似,湖泊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威胁。

  记者从环洞庭湖的三个市——岳阳、益阳、常德市畜牧水产部门了解到,洞庭湖区周边密布着20多个养猪大县,环湖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500头)养猪场均有1500家左右,相应污水处理措施却跟不上。“当地一些养殖业大镇地下水氨氮超过国家标准100多倍。”益阳市南县水利局人饮办主任蔡鑫铭介绍。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临澧县柏枝乡的湖南湘瑞健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的棕黑色污水直接排到污水池塘,尚未靠近就已臭气熏天,周边若干沟渠与外界水系相连,污水最后汇入澧水进入洞庭湖。

  “猪场建成后,水库山塘的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也没法喝,只能买桶装水,用水库水灌溉的稻米颜色发黑,一到夏天,臭水引来大量蚊子苍蝇,黑压压一大片。”村民沈文兵说。

  除了地表水遭遇污染威胁,地下水水质问题日益引起专家关注。

  据水资源公报,2014年,对主要分布在北方17个省区市平原区的2071眼水质监测井进行了监测评价,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其中,水质优良的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0.5%、水质良好的占14.7%、水质较差的占48.9%、水质极差的占35.9%。

  房子盖3次裂3次、鄱阳湖警示防火:水生态恶化堪忧

  “地下水超采严重,一些地方地面沉降”“昔日鱼米之乡,如今鱼虾匮乏”、湖泊萎缩、河流断流……种种话题的背后,凸显出我国部分地区水生态恶化危机。

  以洞庭湖为例,近年来,该湖水量减少的警钟频频敲响。

  八百里洞庭,得益于南北两股水:“北水”是长江水,“南水”是湖南境内的湘资沅澧四大河流。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水入湖量从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1331.6亿立方米减少到如今的500.2亿立方米,洞庭湖水面面积萎缩了335平方公里。

  “15年前,我们监测候鸟要划船出入,浩瀚水面上水鸟起起落落,非常壮观。但近些年来,很多地方人们穿皮鞋就可以出入。”南洞庭湿地保护站站长万献军说,由于湖面锐减,南洞庭湖鸟类活动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鲁马湖逐渐洲滩化,丧失了鱼类产卵场的功能。

  洞庭湖水生态受到破坏带来的一个结果是,“鱼米之乡”面临鱼类资源枯竭威胁。“长江四大家鱼苗产量锐减,洞庭湖水系家鱼苗主要来源的重庆以下江段的8个家鱼产卵场几乎全部消失,洞庭湖60%以上的鱼类品种受到严重影响。”做过长期调研的益阳市政协副主席卜铁洪说。

  鄱阳湖与洞庭湖同样,受到水生态破坏的威胁。

  “冬季到湖区看草原”,这是近年来鄱阳湖生态湿地兴起的一种旅游项目。隆冬时节,记者在星子县湖域看到,裸露的湖底长满青草,远处有牛群在吃草。“草原”上活跃着游客的身影,在江南之地饱览塞外风光。

  “枯水期延长,很多小鱼小蚌死亡,越冬候鸟难以觅食,一些候鸟已经转到周边的坑塘了。”王仕刚说,“这几年冬天草长得太高太密,鄱阳湖还要防火!”

  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之殇”,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水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106%、82%和76%,远超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警戒线;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江苏省的面积,带来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上水资源本就紧缺,近年来全国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河北超采量最多,占了全国170亿立方米超采量中的60亿立方米。”

  水利部水资源司管理处处长齐兵强说,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都已超采或严重超采,特别是大量超采深层承压水,这种地下水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极难恢复。

  “2006年地面沉降,地上出现了一条1米宽、8公里长的巨大裂缝,农民每年填每年裂,浇地的时候用塑料布盖上,但是一下雨地面又塌了。我们村420户人家,20多户房屋都有裂缝。”河北省柏乡县西汪镇寨里西村党支部书记杨胜春说。

  “这些年,因为墙壁裂缝,我家的房子重新盖了两次,但现在厨房、院墙、储藏室、客厅的墙还是裂,根本不敢让小孩独自呆在家里。”看着墙壁上的一道道裂痕,村民路海素脸上写满了无奈。(记者王宇、蔡敏、周楠、郭雅茹、吴锺昊、张炼、林晖)

返 回

  这是湖南省安乡县黄山头镇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画面中间这一段沟渠是排污渠,与取水口距离很近(2015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楠 摄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走近水困角落的“锅底人群”

  新华社记者

  一些曾因水而兴的鱼米之乡,现在却因水而萧条落寞。

  一些曾深受水患之苦的人们,现在却在经历缺水之痛。

  一些生活在偏远草原的牧民,至今喝水还依靠挖土坑。

  一些居住在地下水超采地区的人们,睡梦中听到房子开裂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调研时走近身陷水困角落的“锅底人群”。

  “满镇难见白衣衫”

  与中国大多数农村小镇一样,冬日的暖阳升起后,三仙湖才有了一丝热闹景象。人们按部就班,生活平平常常。只是,在小镇里来回走几圈,突然意识到一个现象——几乎没有人穿白色衣服。

  不穿白衣服,不是当地风俗,也并非民间禁忌,一切原因指向一个字——水。

  小镇地处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深居“八百里洞庭”腹地。73岁的镇上居民李清兰告诉记者,三仙湖镇以水为名,因水而兴,曾被称为洞庭湖的“小南京”。

  上世纪70年代末,三仙湖的水质开始出现问题。李清兰回忆,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长期排入湖中,水质开始变差。加上河道淤塞,水运衰落,三仙湖变成“哑湖”,成为一湖死水。

  “有时候工农业污水集中排泄,一大片湖水都是黑色,这种水怎么喝?”三仙湖镇水管站副站长赵勇告诉记者。小镇居民有的开着拖拉机去外地运水,有的到田里挖一个大坑,收集雨水。

  1980年前后,无奈的小镇居民打下了第一口水井,地下水从70多米深的地方取出。看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小镇居民欢庆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没过多久,又有一件事让大家心头蒙上了阴影。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大水漫灌”无处不在——水浪费现象面面观

 

  新华社记者吴锺昊、郭雅茹、蔡敏

  “一方面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用水方式粗放,我国缺水与浪费并存,矛盾十分突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

  他所说的“用水方式粗放”,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水漫灌”现象。

  “大水漫灌”首先体现在农业领域。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社会用水的60%以上。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0.532,这意味着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资源,仅有0.532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发达国家已达0.7以上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有差距。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说,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但是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由于农田水利公益性强、历史欠账多、投资需求大,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条件,仍需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告诉记者,有的灌区在供水时,由于没有精细管理,供水量过多,致使排水渠也“满载”工作,水白白流走。有的农民在为水田补水时同时开口子排水,水田里成了“常流水”,浪费很大。

  浪费不仅在农村,城市里“看不见的浪费”同样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漏失在15%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5%的水平,即可节水52亿立方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说,这一数字相当于2000多个昆明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规划调水量的一半。

  湖南省南县石坝村村民肖喜福家的井水水质不好,只能到被污染的河沟里挑水喝(2015年10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楠 摄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破解水困局 治水当提速

  新华社记者吴锺昊、王宇

  水安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然今日之“治”已不同古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打赢水安全保卫战,必须重新审视人水关系,从治水、用水到惜水、亲水,实现人水共生,当为我国走出“水困”危局的重要路径。

  治水之“治”彰显治国之“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兴水作出重要论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成为新时期治水基本思路。

  新时期治水思路首先需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新任务,加快“四个转变”,即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水安全问题,促进人水和谐相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治水道路。

  新思路当有新举措。面对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各地决策者应努力在提高治水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有新突破,在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新举措,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有新发展,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新贡献。

  节水依然是第一要务。各地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完善节水政策和标准体系,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落实节水激励政策。尤其要加强农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节水技术应用和节水产品改造,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积极开发利用海水、中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尽快实现大中型灌区、市政用水、企业大户用水计量全覆盖。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题:重塑中国“水战略”——中国水安全形势调查(下)

  新华社记者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未来我国面临的水安全形势将更趋严峻,传统的治水理念和用水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当前的水资源“家底”,如何保障十几亿人口的用水安全,如何撑起第二经济体的前行步伐?

  构筑中国水安全,需要全新“水战略”。

  从治水到亲水 新时期“水之道”浮出水面

  “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2014年3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

  中国需要怎样的“水道”?这是一个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人水关系上,就是要从以前的治水、用水,走向惜水、亲水、实现人水共生,这是新时期中国的‘水之道’。”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

  “传统的水利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今后要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向高效用水转变,从过度开发向主动保护转变,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

  新的“水之道”,是现实发展的必然之需。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题:还我一泓清流净水——记守护绿色安全水世界的人们

  新华社记者

  他们是生于斯长于斯、屡受水害之苦的乡亲百姓,他们是奋起抗争、参与水环境治理的一线哨兵,他们是敢拔“排污硬钉子”的河长,他们是保护一溪清水的江河卫士……在祖国大地上,为了守护绿色安全的水世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用尽自己的力量抗争着、奋斗着、执着着……

  农民张功利:学会智慧、理性地环境维权

  见到63岁的张功利时,他正在自家的猪圈里忙活着,和普通的农民看起来没有两样。

  走进张家还没有完全布置好的新房子,卧室里空荡荡的,只摆着一张床和几个凳子,墙角几本新旧不一的法律书引人注意。“有时空闲下来,我仍然会翻法律书看看。”他说。

  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张功利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2011年,这个小小的村庄曾吸引了世界目光。一部记录张功利带领村民与当地一家化工厂抗争历程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入围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不懈努力最终让化工厂搬走的经历,让我成长为一个全新的中国农民,真正懂得了如何理性地保卫自己的家园。”他说。

  2004年,占地一百余亩的九采罗化工厂在仇岗落户。化工厂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沿着沟渠漫入田地、鱼塘,然后顺着村里窄窄的鲍家沟流向淮河,一道黑色逶迤数公里,给村子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张功利家的承包地常有污水流入,当年青苗全部被烧死,颗粒无收。发小、亲人中也不断有人患绝症,壮年离世。在交涉未果后,张功利把化工厂告上了法庭,开始了一段由诉讼索赔受挫到自学法律继续上诉而无果、后来受助于环保组织和媒体,连自己都始料不及的历程。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破局:我国推进水权制度改革面临“三重门”

  新华社记者吴锺昊、周楠、郭雅茹

  我国现阶段水权制度改革的两大任务是水权确权和培育水市场。如何公平确权,让“卖水方”和“买水方”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搭建水权交易平台?政府和市场如何正确发挥“两手”作用?从全国多个试点省份的探索经验来看,推动这三大问题解决,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重门:水资源“蛋糕”怎么切?

  水权交易可以让水资源富集地区将节余的水资源卖出去,不仅能解决缺水地区之苦,还能给卖方带来经济收益,如何分配水资源“蛋糕”,被多方关注。

  江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谢元鉴说,江西省境内每年水资源量为1565亿立方米,国家给江西划定的水资源使用量目前是250亿立方米,只有江西水资源总量的约14%。“江西指标明显偏低,仅能满足自己需求,这样造成跨省交易空间很小,无法实现盈利。”

  “水权交易,交易的不仅是水量,也包括水质。”谢元鉴认为,良好环境保护下的大量优质水资源无法进行跨省水权交易,对保护生态的省份是一种打击。跨省水权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利用市场机制对生态保护良好地区的一种生态补偿举措。

  不但省际水量分配难以平衡,而且水权分配越到基层越具有复杂性,各方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盲目推行水权分配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于文静、张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着力将我国众多江河湖库连通,打造“活水中国”,有望成为当前我国应对严峻水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安全状况的战略举措。”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

  破解水困局,打造“活水中国”恰逢其时。专家们指出,当前,一些地区存在着使原本连通的河湖水系出现了连通不畅乃至隔绝的状况,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干旱频发,洪水风险增大,水体污染加重,打通河湖水系势在必行;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和人口、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现实,要求一些本来不连通的河湖水系实现连通。

  “水乡”宁波是“活水中国”的一个代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库大多分布在西南部,而东北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缺好水和水污染压力颇大。对此,宁波着力通过隧洞和管道将境内几大水库连通,遭遇强降雨,洪水不再作为“弃水”,而是通过“网络”流向其他水库储存;遭遇干旱或水污染事件,从其他水库调水补给,确保居民用水。

  “‘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积极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陈雷说。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