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纪实>热点纪实>

让“最严禁酒”成为常态

时间:2017-09-05 11:51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张丹 点击:
从严“禁酒”是对公职人员履职负责,更是对群众利益负责。出台“最严禁酒令”,体现的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惩治酒桌上的腐败的信心和决心。而真正落实好“最严禁酒令”,让“最严禁酒”成为常态,才是对公众期待的最好回应。
       近日,贵州省印发了《贵州省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根据规定,自2017年9月1日起,全省公务活动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私人自带的酒类都在禁止之列。规定一出台,便引起公众热烈讨论,并被网友称为“最严禁酒令”。(人民论坛网)
      “最严禁酒令”的出台,剑指酒桌上的“潜规则”,更是为了消除酒桌上的“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还为公务人员划出了公务消费的纪律红线。
       规定一出台,叫好声不断。然而,“最严禁酒令”也从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贪杯换盏、醉生梦死的现状,暴露出公务消费管理和监督上存在的漏洞。
       谈到官场酒风,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陈靖曾脱口说出顺口溜:“清谈廉政像包公,逢酒必贪似关公,酒醉失态像济公。”中央早在2012年就出台“八项规定”,好多地方都曾下过“禁酒令”。可是,仍有些地方顶风作案,官员“酒后猝死”事件仍时有发生,诸如广东乐昌市沙坪镇政府官员“酒后猝死”、湖南省永州市“4·29”违规超标准公务接待导致一人非正常死亡、黑龙江省在建三江管理局鸭绿河农场副场长酒后死亡等事件……为何“禁酒令”挡不住官员吃喝腐败呢?
       一方面,暴露出的是个别干部对党纪国法的无视。少数人以“酒文化”为借口,耍“小聪明”,在公务接待中讲档次、耍排场,明目张胆公款吃喝;少数人仍然奉行“不请客吃饭不办事”原则,“以酒为媒”跑项目、要资金甚至谋取不当利益。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个别单位和部门在制度执行、管理和监督上的疲软,制度的漏洞、模糊地执行,给了“有心人”“打擦边球”的机会,使其逃避纪律的处分。
笔者看来,要管住公款吃喝、堵上公务消费黑洞,出台“最严禁酒令”势在必行,然而,仅仅如此却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发力,真正让“最严禁酒”成为常态。
一要筑牢制度“防火墙”。反观许多地区,“禁酒令”的内容是严禁公职人员工作日及执行公务时午间饮酒,而“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重要特殊公务活动”在一些地方的规定中是可以饮酒的场合。这样的“禁酒令”形同虚设,一个“等”字就给了一些干部钻空子的可能。各地应效仿贵州省,对“禁酒令”进行升级,筑牢制度的“防火墙”,杜绝任何“例外”的情况。
      二要扎紧公共“钱袋子”。经济学者焦建国认为,“公务接待的核心是财政制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腐败都是财政的腐败,没有严格控制的职务消费就成为腐败的渊薮。要让官员们‘小气’起来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一是公开公务接待预算项目,对相关财政预算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科学合理安排接待,尽量压缩会议费招待费等吃喝预算,节省不必要的招待支出,扎紧“钱袋子”。
    三要念好监管“紧箍咒”。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促使制度管用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明察暗访,将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于醉酒甚至醉死官员,不仅不能纵容公款赔偿,还要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对公务招待费超标单位责任人要启动问责程序,真正把吃喝腐败与官员乌纱帽挂钩,让干部头上的“紧箍咒”真正发挥作用,打造一支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作风优良、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
    从严“禁酒”是对公职人员履职负责,更是对群众利益负责。出台“最严禁酒令”,体现的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惩治酒桌上的腐败的信心和决心。而真正落实好“最严禁酒令”,让“最严禁酒”成为常态,才是对公众期待的最好回应。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