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扶贫工作模式

时间:2018-08-15 10:05来源:评论网 作者:李斌 点击:
正确的评比是检验和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反之则会走偏踩空,影响风气。现实中,一些地方为了比成绩,特别是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成绩,把没做的说成正在做的,把别人的说成自己的,把过去的说成现在的,绞尽心思绣文字、造典型、编数据,扭曲了评比的本质,助长了“凭笔”
        近日,鹿寨县举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巡回展,警示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进一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2018年8月13日,人民网)
时下,精准扶贫工作到了攻坚期、关键期,笔者在与驻村扶贫人员交谈中发现,除了能够获取很多接地气的信息和知识,学习躬身实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之外,还能深切体会到他们对制度机制改进的期盼、对工作模式转变的向往,这些“呼声”不外乎以下方面:
        扶贫工作耗时耗力,但一些地方不注意劳逸结合,让驻村扶贫人员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轻重缓急、主要次要,盲目“冒进”和“追赶”,对制度规定层层加码,比如要求必须举行多少会议及开会需要多长时间等等,容易产生违背工作客观规律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对驻村扶贫人员的管理只看重工作时间而不求工作实绩,认为“守着也是奉献”“在位就是表现”,这难免降低工作有效性、积极性。
        检查落实任务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有些地方把检查本身视为目的,随意建立和派遣工作组,隔三差五、漫无目的往基层跑,让一线扶贫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有的单位遇见难啃的“硬骨头”就搞“人海战术”一拥而上,试图以数量取胜,却往往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有的地方为了工作出彩,频频“自选动作”,搞“三本五册”“七表八文”,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做、复杂的事情反复做,陷入“天天百米跑,长年马拉松”的工作怪圈。
        必要的考核可以提升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然而,随着扶贫工作进入“疲惫期”,有的地方单纯把考试考核作为一种手段,搞“每周一测、每月一考、每季一评”,一味用分数考察鉴别扶贫队员的工作表现情况,对不及格者成立“补差队”、组建“帮扶小组”,对不过关者还要实行责任追究,逼着工作队人员把个人时间支付于应付考试,分散了与贫困群众面对面研究问题、解决困难的心思精力,既有悖于考核的真正价值和作用,还让工作人员长期负压,滋生不良情绪,被动接受任务。
        正确的评比是检验和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反之则会走偏踩空,影响风气。现实中,一些地方为了比成绩,特别是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成绩,把没做的说成正在做的,把别人的说成自己的,把过去的说成现在的,绞尽心思绣文字、造典型、编数据,扭曲了评比的本质,助长了“凭笔”的歪风,甚至形成误判:“汗水比不过墨水、做功比不过说功,干得好比不过写得好”。
        综上所述或是局部现象,却反映出当前在一些基层单位和领导身上,形式主义的土壤还没有铲除,急功近利的思想还较为突出,亟需端正态度、正视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进一步解决体制机制上的矛盾、弥补工作运行上的短板,做到莫以时间论表现、莫用数量提质量、莫把评比变“凭笔”,尽力为基层党员干部和驻村扶贫人员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和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