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美食>饮料>

一个布隆迪人的东方情结

时间:2011-10-12 00:46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来自布隆迪的john,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留学的第二个年头。作为复旦大学的一名非洲留学生,他已经从刚来中国时不会讲一句汉语,到不但能讲中文,还能阅读中文教材。在不断地进步中,John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并融入其中。 谈起他当初来中国的原因,他笑道:“各种因素的结果。”

一个布隆迪人的东方情结

来自布隆迪的john,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留学的第二个年头。作为复旦大学的一名非洲留学生,他已经从刚来中国时不会讲一句汉语,到不但能讲中文,还能阅读中文教材。在不断地进步中,John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并融入其中。 谈起他当初来中国的原因,他笑道:“各种因素的结果。”原来john出生于布隆迪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战火纷飞的国情并没有阻碍他家族的求索之路。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具世界眼光,将大哥送到了加拿大,二哥送到了法国,而对于john,他们希望让他来到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而john内心对于中国的想法却来自于一个中国医生。中国援助非洲筹建了很多家医院,这些中国医生们一方面救死扶伤,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的非洲人民带去了东方文化。John结识了他家附近一家医院的中国医生,神秘的中国文化渐渐揭开了面纱,在医生家里john看了许多有关太极拳、针灸和气功的中医书以及各类书法诗画,令人惊奇的是,john说:“一些中国人的诗和莎士比亚的诗是一样的,从诗中可以读出他们相同的生活境况或失意或意气风发”,此刻的john安静得像个文人。一切的一切,让他开始向往中国。 来到中国后,john在复旦大学学习国际法专业,学习和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回想最初的日子,john用了一句中国谚语表达:“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由于非洲的饮食习惯与中国的不同,john来中国3天没吃上饭中国饮食文化,他不知道吃什么,也不知道到哪儿去吃饭。后来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他渐渐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他还给我讲了一段有趣的经历:一次他和几位非洲伙伴去动物园对面一家饭店用餐,按菜谱点了几样菜,包括“红烧田鸡”。他心里琢磨着:这“田鸡”吃起来想必比家养的鸡更有味儿。然而当服务员把一盘“田鸡”摆上餐桌时,他们瞪圆了眼睛回族的饮食文化,怎么端详也看不出那是鸡肉,问后方知是青蛙腿。他们赶紧让服务员撤走了那盘“怪物”。谢天谢地,幸亏没点“龙虎斗”。确实,他们对于中国人吃蛇、狗、青蛙(田鸡)等的饮食文化很不理解,甚至以为中国人啥都吃。当然了,他们不理解我们吃蛇,我们也同样不理解他们吃蝙蝠,文化差异就是这样,关键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我告诉john,中国有四大菜系:鲁菜,川菜,淮扬菜和粤菜,四大菜品可谓四段锦花,在中华餐饮文化书页上绽开烟柳画廊。John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比划道:他去过中国4个地方(北京、上海、南京、天津),他虽然不懂中国的四大菜系中国评论网,但他知道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北方菜量多而粗犷,南方菜少而精细。他补充道:和中国一样,非洲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而且在保留非洲土著特色的同时,还因为殖民历史原因融入了法式菜系的风味,“一道菜就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沿着南北菜系差异的话题,john说道:“在我那么多的中国朋友中,他们也不一样,比如说,北方的朋友总喜欢说‘我来买单’,而南方的朋友则更倾向于AA”,“但他们都对我很热情,他们对我而言是宝贵的财富。”虽然才来中国两年,聪明的john对中国的美食、人情事理颇具洞悉力。 谈及学习以及未来的计划,john自信满满,他已经掌握了6种语言:英语、法语、汉语普通话、基隆迪语、斯瓦西里语和西班牙语。他调皮地说:“上海,侬好!你看苗族的饮食文化,其实我还会第七种语言。”之所以会选择国际法专业,john有自己的考量:各国的法律的体系不同,但国际法全世界通用,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很有用处;大学的意义在于“站起来吧,放眼世界”;他认为自己不仅是一个布隆迪人,更是国际公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供稿)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