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的诗”给诗坛留下一道“真深深的辙”

时间:2022-02-21 17:14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俗话说,“文人酸腐,诗人多情”。贾浅浅的诗看不到情,更多看到和闻到了“臭”,屎溺和尸体等词爆眼,让人总有点不适。
       俗话说,“文人酸腐,诗人多情”。贾浅浅的诗看不到情,更多看到和闻到了“臭”,屎溺和尸体等词爆眼,让人总有点不适。
      当然,关于“贾浅浅的诗”,争论和支持也是并驾齐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人认为“贾浅浅的诗”无非是在其父亲荫庇下的产物,一伙跟在后面摇旗呐喊、热热闹闹的逐利之徒,吹捧弹唱、讴歌造势。也有人力挺,“贾浅浅的诗”能够刊发权威版物,经过诗坛大咖把关推介,必然有其“存在即合理性”。
     不可否认,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合为时而著,文合为世而作”,但凡有生活体验的人、心灵触动的事,皆可为“诗”,这也是诗的魅力所在。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诗的意境”也不为过。毕竟,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书写,这也是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体存在的情感基调。
    所谓,“隔行如隔山,隔山不隔水”。尽管诗歌相关的专业素养、基本理论,普通人谈不上“精通”,也论不上“专业”,但是对于诗歌源自生活的艺术共情,这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何称“艺术是群众的艺术”。换而言之,诗歌到底好不好,不全然是作者、大家、协会说了算,更要分享读者,交由人民群众去评判。毕竟,“关起门来作诗”,自以所谓“专业门槛”来粉饰“诗之意境”,而群众无法随之体验“艺术之美”,反倒闻到了“恶臭”,恐怕这并非“诗之美”之深意罢!
    “贾浅浅的诗”,为何让普通人读到了某种“臭烘烘的尴尬”,这点显而易见,文字扑鼻的直观感受不会骗人。又为何能够上了所谓“权威刊登”,这点值得商榷,究竟是同其父亲的“荫庇”有关,还是靠“自身才华”,可能还真的无法给出切确的答案。因为谁也不能给“艺术性的东西”一个“明确化的线条”,打上一个“60分”上下的量化标准来。如此,那“贾浅浅的诗”也不至于引发无休止的争论。
    所以说,也不知道“给诗打分”没有先例好不好。一来,将艺术框架化、打分化,还能不能产生如李白式的伟大诗人来?二来,诗歌艺术不能高低立判、量化标准,“贾浅浅的诗”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也不知道,公众只能被主动、被愿意地灌输着,起码网络上热闹的讨论就是事实,不管公众关注还是不关注,“贾浅浅的诗”就在那里。
      或诗坛上的有些大咖力挺“贾浅浅的诗”,又或一大批正义人士鞭策“贾浅浅的诗”,还或后来人接踵而来讨论“贾浅浅的诗”...在流量时代、信息时代,讨论就意味着关注、意味着人气,不管怎样,“贾浅浅的诗”都给诗坛留下了一道“真深深的辙”,这道“辙”究竟是什么颜色,诗坛里的人自己想必也很清楚,“坛外”的群众也看的真真的。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