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党性修养>

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时间:2021-05-08 11:25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孙波、陈晨、张斌 点击: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13年,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

  13年,却书写光照千秋的诗篇。

  从1935年10月落脚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解放全中国胜利在望。

  百炼成钢,终成脊梁。沧海横流,砥柱巍然。

  奥秘究竟何在?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这是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旗帜高擎 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清晨的阳光,洒照在宝塔山上。于山顶眺望,一条条大道伸向远方,平坦开阔,车流不息。

  “抗战期间,通往延安之路荆棘密布,但这里是爱国志士心中的圣地。”讲解员秦莹深情讲述。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在彼时奔赴延安的4万名青年知识分子中,有人如此写道。

  这是许多人心头的思索:“延安偏居一隅,何以成为时代的‘灯塔’?”

  历史的长卷,曾这样作答——

  党中央到达陕北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关头。

  一道道严峻考题,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对共产国际神圣化、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当时的延安还很有市场。对这些问题,党内思想一度很不统一。”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说,所有考验都可归结为——中国共产党究竟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瓦窑堡的窑洞里,凤凰山的油灯下,延安整风的会场内……一次次讨论热烈展开,一场场求索艰难进行。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召开党的七大实现全党空前团结统一……答案日趋明晰,迷雾渐渐散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王志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旗,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高擎旗帜,找对道路,便有了天下人心归延安。”

  时代的奋进,仍在继续作答——

  人间四月天,杨家岭迎来又一个清晨。七大礼堂中央,“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大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毛泽东同志旧居内,来自四川甘孜的藏族老党员泽巴,真挚地捧出哈达。

  不远处,“小小讲解员”周丹妮打理着胸前的红领巾,讲述圣地今昔。

  “我是农奴的儿子,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我一辈子想来延安,终于如愿。”74岁的老人喃喃自语。

  “2019年5月,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几代人的梦想,一朝梦圆。”13岁的少年神情肃然。

  一老一少,抚今追昔。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指引全党将红旗插上天安门。今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前进,一脉相承中有着历史的铁律。”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党不断走向成熟。

 

  这是2020年1月20日拍摄的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梁村温室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人民至上 汇聚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

  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多了几束游客送上的鲜花。

  1944年9月5日,29岁的张思德在这里烧炭时牺牲。3天后,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1945年召开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报告和党章。

  “张思德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初心与赤诚,他是共产党人精神的缩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

  57岁的高桥镇南沟村村支书张润生,是听着张思德的故事长大的。

  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一遇强降雨,老家的窑洞塌了一片。“咱是张思德牺牲地的人,不能让先人寒心!”35岁就出门闯荡的他,心一横回了乡。

  兴建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推行“三变”改革……为了让群众搬离危房,这个村民口中的“灰汉”发了火、流了泪。短短几年,贫困村变身3A级景区,一到周末,车多得停不下。

  陕北方言里,“灰汉”的意思是倔汉,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曾憧憬着走遍大好河山的他,现在天天围着村民转。“游遍世界,不如游历群众的内心。”张润生说。

  民心有多大?民心里装着兴衰。

  春雨一夜,延安中学内的一排窑洞更显寂静。这是抗战期间美军观察组的驻地。1944年至1945年,观察组政治顾问谢伟思在实地考察后,如此评价延安:

  民众官兵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世界”。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根叶叶心连心;人说母子亲又亲,这比母子要亲十分。”

  当年边区群众秧歌队的一首《花鼓词》,将鱼水情深描绘得淋漓尽致。

  延安枣园,延园新居。

  86岁的白志福悠闲地泡上热茶。4年前,他告别待了一辈子的侯家沟搬到这里。三室两厅的新房住着舒适,果园交给合作社打理。

  在侯家沟,有段往事家喻户晓。

  1944年冬天,毛泽东听说侯家沟的妇女不生孩子,就找来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要求查验村里的水质。“群众疾苦不是小事!”在他的指示下,井水经过处理,村里又传来新生儿的啼哭。

  70多年后,侯家沟整村搬进社区,卫生院、便民所近在咫尺。白志福每月有数百元养老金和高龄补贴拿,村里90岁的人不少,百岁老人也不稀奇。

  “延安当年是‘只见公仆不见官’,和国统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对比鲜明。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有了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才有了今天战胜种种风险挑战。”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

  2021年3月28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艰苦奋斗 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讲解员李茜总会提及这组数字——

  1941年,南泥湾开荒种植1.12万亩,蔬菜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粮3.7万石,实现“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

  数字背后,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高昂士气,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奇迹!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重兵进攻我千里河防,国民党顽固派构筑5道封锁线,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连年灾害侵袭,边区遭遇极度困难。

  “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毛泽东曾说道。

  在1939年2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尖锐发问:“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

  1941年春,北风凛冽,三五九旅的战士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

  没有房子住,用树枝搭草棚;没有鞋穿,动手编织草鞋;没有工具,就找废铁自己造……从黎明到黑夜,从河沟到荒山,战士们奏响了生产自救的凯歌。

  “无论是落脚延安时克服内忧外患,还是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说。

  百草复绿,又是一年春光。南泥湾人正接力奋斗:红色旅游、观光农业、创业基地……“陕北好江南”驶入发展快车道。南泥湾管委会主任李鉴君说,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从未远离这片土地。

  这股精神,涌动在边区群众的血脉里。

  大生产运动中,杨步浩、赵占魁、郝树才……一批批劳动模范脱颖而出。

  这股韧劲,书写在老区人民的拼搏里。

  告别绝对贫困后,延安聚焦绿色发展,苹果产业更新升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经济加速崛起……一幅五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在山峁间铺展。

  这股气力,赓续在薪火相传的奋进里。

  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当晚,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一宿无眠。夜幕四合,这位在延安农村最早成功探索“飞地经济”的基层干部,给儿子写下家书。

  信的结尾——

  无奋斗,不青春!

  2021年3月30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19年10月22日,游客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双河镇李家湾村果园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年3月31日拍摄的位于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1年3月29日,参观者在延安市张思德广场进行现场教学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38年拍摄的延安(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0年8月25日拍摄的延安南泥湾景色(无人机照片,祁小军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43年拍摄的延安杨家岭——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吴印咸摄);下图为:2021年4月21日拍摄的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0年6月29日,党员干部在延安市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在学习整风文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0年7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20年8月19日,游人在位于延安市南泥湾景区的湿地公园游玩赏景。新华社发(祁小军 摄)

  这是2019年8月29日拍摄的被绿色环绕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