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时事点评>

“接地气”,多用大白话和群众交心

时间:2017-05-26 16:43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时远 点击:
从“套话”到“大白话”,这语言上的“转码”,需要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乐于谈心的自觉,增强善于谈心的能力。近日,人民日报刊文《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
      从“套话”到“大白话”,这语言上的“转码”,需要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乐于谈心的自觉,增强善于谈心的能力。近日,人民日报刊文《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
“板凳上的谈心”是一种温情。不在办公室进行,场所不会让人严肃紧张;坐在板凳上,像拉家常一样的闲谈,话题进行的很轻松,群众乐于参与,干部认真解答,真正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基层党员干部因为工作对象就是群众,和群众打交道的时间多,在和群众交流过程中更该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不可否认,语言是一门艺术,党员干部和群众交流时用“接地气”的大白话与群众交心,拉近关系,群众才会把心里话、贴己话说出来。
     “板凳上的谈心”需要了解群众基本情况。很显然,谈心的前提是能有效进行交流。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习惯了讲官话,群众弄不明白意思,导致交流不畅,群众回话含糊不清,让好好的一场谈话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中。要和群众谈心,先要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否则“牛唇不对马嘴”的情况还将持续。一些第三方测评机构为了调查效率,常采用电话测评,但测评人员说话内容太官方正式,群众往往一头雾水,心有不耐,敷衍了事,直接降低测评质量和可信度。
     用大白话和群众交心,还需要党员干部准确把握信息,吃透政策。基层群众往往关注焦点集中在福利政策、优惠措施上,党员干部更要把准政策关卡,将政策转码成大白话简单明了的向群众作出解答,群众既得到了准确信息又提升获得感。笔者在基层工作时碰到这样的现象:村里组织开会,结果发言者手拿一叠文件,照本宣科,偶有群众心有疑问却屡屡被发言者一句“文件上就这样说的”堵死。这样的开会恐怕除了让参会者一头雾水外毫无价值,这种会议不开也罢。
    党员干部要多“接地气”,在和群众交流中重视群众感受,把群众视作“家里人”,不敷衍,不应付。多用大白话代替官腔官话,党群关系更加和谐,党员干部办起事来也会更方便惬意。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