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应成为隐私信息的“漏点”

时间:2018-08-08 16:57来源:评论网 作者:唐加加 点击: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其保护的对象和服务的中心是人民群众,但就日常接听的电话来看,冒充律师事务所、公司人事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法分子”要某某村支部书记电话,要某某领导电话的居多,而反映实际问题和难题的来电很少。按理说,对于一些被多次标记为诈骗电话的号
       笔者是西部某乡镇的一名公务员。近日,和同事交流时发现一个很严重的现实问题:“朝九晚五加午休”这三个时间节点已经成为了传销、电信诈骗、隐私泄露的集中爆发时段。隐私信息不多,但反映出的问题很大。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其保护的对象和服务的中心是人民群众,但就日常接听的电话来看,冒充律师事务所、公司人事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法分子”要某某村支部书记电话,要某某领导电话的居多,而反映实际问题和难题的来电很少。按理说,对于一些被多次标记为诈骗电话的号码,我们完全可以不理会,但又害怕耽误部分要反映难题的群众,又不得不接听,接听了,对所谓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信息又无法进行百分之百的验证和查询,这就导致干部群众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在政府这一关口被迫泄露。
政府被迫成为隐私信息的“漏点”这一尴尬现象的出现,其原因值得深究。
     随着信访上访制度的日益完善,群众反映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但对于一些“胡编乱报”的上访人士还没有强力的惩处措施,这就为“不法分子”随便“扣帽子”铺了路,着实让不少干部中了“乱访和谎报”的暗箭。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股不良风气,更是容易寒了党员干部服务于民、方便于民的本心。
     当前,电信诈骗案件日益增多,政府职工的信息防泄漏意识也逐步上升。对于询问某某单位、某某同志电话或者家庭住址等信息的来电,总习惯于用其他关联信息对来电方的身份进行初步核实。从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具有明显诈骗倾向的来电虽然地域不同、号码不一,但都能“像是准备好了一样”的提供相关联的隐私信息,让政府职工找不到不提供信息的理由,既怕损害他人利益,又怕造成服务不到位,两难之下让政府的处境十分尴尬。由此不得不问一句,不法分子是如何获得这么隐私信息的呢?耐人寻味!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电信诈骗分子被政府职工“一眼洞穿”。于是,恼羞成怒之下的电话轰炸就来了,到点就打、时时在打,让政府办公电话长期占线,让接听电话的职工疲于奔命,这也就导致该办事的办不成事,要办事的办不了事,犹如一颗毒瘤,费时费力不讨好,着实让人讨厌。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永远在路上。“电信网络诈骗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破坏社会诚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百姓生活安宁。”必须要从防患意识提升、隐私信息监管、健全防泄漏工作机制、网络信息巡查、电信IP监控等方面狠下功夫,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建章立制齐抓共管强化防范治理,高效联动实现更强打击能力,让网络中的不法分子失去滋生壮大的土壤,严防死守,真正堵住隐私信息的“漏点”。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