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论>观察>

乘数而为,为农资上好“安全锁”

时间:2025-04-09 19:58来源:评论网 作者:陈文华 点击:
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春耕备耕农资打假视频会议,部署全方位排查整治农资生产、经营、使用领域,严查种子、肥料制假售假等行为。多部门协同开展多项专项治理,加强普法宣传。2024年全区农资质量总体有保障,抽检合格率高,农资制假售假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3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春耕备耕农资打假视频会议,部署全方位排查整治农资生产、经营、使用领域,严查种子、肥料制假售假等行为。多部门协同开展多项专项治理,加强普法宣传。2024年全区农资质量总体有保障,抽检合格率高,农资制假售假势头得到明显遏制。(3月20日 《广西日报》)
       在农资打假工作中,随着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基层组织应乘数而为,借助科技力量为农资上好“安全锁”。
       农资打假,需构建数据整合的“智慧网”。农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繁杂,信息分散,监管难度大。建立农资监管大数据平台,能汇聚各环节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可敏锐捕捉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点。比如,某地区某种肥料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异常购买记录,平台就能迅速预警,提示可能存在制假售假行为,实现精准打击。
       农资打假,要铸就科技赋能的“检测盾”。面对复杂多样的农资产品,传统检测方式往往力不从心。人工智能技术此时挺身而出,成为监管得力助手。它能对农资产品进行图像识别和质量检测。无论是种子包装是否规范,还是肥料成分是否符合标准,它都能快速准确判断。这种科学精准的检测方式,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和准确性,为农资质量保驾护航。
      农资打假,得搭建信息透明的“追溯桥”。农民作为农资产品使用者,最关心产品质量。数字化平台的在线备案、追溯查询等功能,就像连接农民与农资产品的信任之桥。农民通过平台,能清晰了解农资产品来龙去脉,知晓其质量信息。一旦购买到问题农资,也能迅速找到责任主体,维护自身权益。这种透明化信息流通,增强了农民消费信心,让农业生产更安心。
       2024年全国农资质量总体有保障,抽检合格率高,制假售假势头得到遏制,这是前期努力的成果。但要巩固这一成果,基层组织得乘上数字化技术东风。要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完善农资监管体系,让农资打假工作更高效、精准。
乘数而为,借助数字化技术力量,为农资上好“安全锁”,才能确保农资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定,让农民春耕备耕无后顾之忧,为农业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