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帮扶必须拔高“兜底思维”

时间:2019-04-23 15:34来源:评论网 作者:赵荪愚 点击:
群众得了好处不满意,看似有悖常理,却反证帮扶思路问题。只有主动拔高帮扶的“兜底思维”,统筹兼顾贫困与非贫困的利益诉求,在贫困户身上花七分力气,再用三分力气为非贫困群众解忧,既兜底又助长,才能破除非贫困群众的失落感。同时,要把更多精力聚焦抓产业、抓发展,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某些地方的扶贫工作陷入“效果悖论”:扶贫工作没少花力气做,群众也有获得,可就是没感觉,更不会感恩。扶贫干部说,“效果悖论”易挫伤扶贫积极性。“惠民措施一条接一条,产业发展起来了,‘兜底’建立起来了,整体收入越来越高了,乡村环境也越来越美了,可群众获得感就是不强,这让不少扶贫干部感到困惑。”西部一名县委领导坦言。
     不可否认,精准脱贫行动帮到了贫困群众“心坎”上,每落实一项惠民政策,铺设一条通村公路,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都精准对接群众的脱贫需求,让他们得到了货真价实的好处。为何还会有“获”却无“感”呢?
     事实上,群众的获得感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广大非贫困群众获得感不强,受制于脱贫攻坚“精准”二字,贫困群众被大量“输血”,同时享受“造血”扶持,可非贫困群众却一无所得,内心产生不公平感;二是帮扶力度未能满足贫困群众的需求,虽然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横向与非贫困户比较,贫困群众收入还有差距,心理依然还有落差。
     事实上,实施精准脱贫行动,固然应该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对他们“慷慨解囊”,但对其他有困难的群众,却不应以“非贫困”为由“一毛不拔”。只不过,有的地方政府只是一味“兜底”补短板,将贫困与非贫困完全区别对待,没有安抚好非贫困群众的妒忌心态,再加上“输血”有余,而“造血”疏通不足,让贫困群众患上了“输血”依赖症,反而有了更多更高要求,导致扶贫干部费心费力费神还不讨好,事与愿违陷入两难。
      群众得了好处不满意,看似有悖常理,却反证帮扶思路问题。只有主动拔高帮扶的“兜底思维”,统筹兼顾贫困与非贫困的利益诉求,在贫困户身上花七分力气,再用三分力气为非贫困群众解忧,既兜底又助长,才能破除非贫困群众的失落感。同时,要把更多精力聚焦抓产业、抓发展,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缩短与其他群众的收入差距,才能让他们越来越满意。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