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财经>

货币政策:砸钱治不了中国经济内科病

时间:2014-06-25 09:27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罗 兰 点击:
最近,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央行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据此,有舆论推测,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更大范围甚至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加大。对此,专家指出,降准并非灵丹妙药,货币政策解决不了当前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未来货币不会全面放水。
 金融资源错配严重 内病外治遗患无穷

  砸钱治不了中国经济“内科病

  最近,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央行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据此,有舆论推测,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更大范围甚至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加大。对此,专家指出,降准并非灵丹妙药,货币政策解决不了当前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未来货币不会全面放水。

  增速下滑引发降准热

  近两年来,只要宏观数据不尽乐观,市场上要求货币放水的声音就强烈起来。特别是今年前5个月,经济持续减速,降准的呼声不绝于耳。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表示,现在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压力较大,如果央行不在5月份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话,市场自然而然开始紧缩。

  5月,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微博上呼吁央行降准。渣打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也发表文章称,当前中国多项经济指标表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已经成熟,有必要较大范围放松政策以稳增长。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目前过高的存准率,从货币政策优化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6月16日,央行正式下调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联系央行4月25日定向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有观点认为,这两次定向降准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发生转向,未来有可能全面降准。

  货币全面开闸危害大

  表面上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通胀水平不高,似乎具备了降准的条件。然而,深入观察,目前并非全面降准时机。

  “降准要起到应有的效果,必须至少具备3个条件,其一是整个经济体系缺货币;其二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流通顺畅;其三是金融体系的利率传递机制良好。”财经评论人乔瑞庆分析, 反观目前的经济状况,三者均不具备。

  当前,货币量不是紧缺而是过多,货币流动不畅通,利率传递机制不完善,乔瑞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降准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货币进一步增加,冲抵美国QE(量化宽松政策)紧缩效应,维持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实体经济未必能从降准中获取好处,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许因为房地产的持续强势而有所缓解,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可能被延缓。

  专家指出,目前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问题在于资金无法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如果货币总量上放水,不一定能流向急需的产业和中小企业,反而有可能再度吹大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泡沫,令产能过剩行业继续膨胀,甚至影响物价,将前期改革的成绩被“大水”淹没,阻碍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全面降准可能性不大

  专家认为,央行最近两次定向降准,是尽力避免全面放水,以更准确的货币投向来支持实体经济。未来,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不会改变,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也不大。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两省认为,定向降准意味着微刺激政策的开始。央行定性为“微调”,并一再强调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央行这种“挤牙膏”式的降准,即一点一点地释放流动性,是不想给市场释放全面降准的信号。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央行的货币调控注重的是精准性和针对性,改变行业旱涝不均的局面,不仅为稳增长注入动力,更要为调结构注入动力。降准无异于满地放水,精准性和针对性显然不足,因而未必可取。”乔瑞庆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教训,管理层和各界人士逐步达成共识:相比搞总量刺激的政策,实行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定向调控效果更好。同时,今后要更多地依靠“开渠引水”式供给管理办法,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即通过改善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制度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建议,下半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但是要适度的放松。货币政策的适度放松是为了避免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记者 罗 兰)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