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国际>

让“厚养薄葬”成为新时代新风尚!

时间:2018-03-28 10:58来源:评论网 作者:王红峰 点击:
中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孔子在论孝道时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礼仪到了,心意表示了即可。如果老人活着时享受不到至爱亲情,老人死后无论儿女们如何大操大办丧事,老人都感觉不到了。“孝敬父母大如天,死了孝不如活着孝”。期待“厚养薄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广大百姓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每年到了四月清明节前后,每家每户往往全家出动,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缅怀祖先和故去的亲人。作为一名老龄工作者,笔者也不禁呼吁:让“厚养薄葬” 成为新时代新风尚!
      近几年, 农村殡葬日益奢侈化,这项开支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农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有的家庭办一个丧礼花费高达数万元,摆流水席、唱大戏、做“法事”,购买或自建豪华墓穴,还有多达数十辆的送葬车队,可谓挥金如土。大操大办的豪华丧葬祭奠,难见肃穆庄重的气氛,散发出浓浓的金钱味道。针对农村丧葬奢侈化的现象,笔者认为:丧葬攀比风如果不加以制止,会愈演愈烈,一旦农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开支用在丧事上,用来消费和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就相对变少, 就会制约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有句话说得好,厚养薄葬方为孝。让老年人在生前的时候,得到多一点的关心,多一点的物质保障,才是真正的孝顺。但一些人为去世的老人大操大办丧事,主要是人们在殡葬消费时,存在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为此,要加强公民生命哲学教育。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丧事上花太多的精力和金钱并无多少意义。同时,要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引导人们在老人生前尽孝,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当前提倡的“厚养薄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敬老爱老道德品质,也是老人们内心所希望的。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厚养薄葬”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推行生态安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国土资源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41亩。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自2000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每年死亡人数约为900多万人,“无地可葬”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危机。传承孝道文化与移风易俗并不矛盾。当前,树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相继推出,并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在鼓励逝者家属减少浪费、植树造林的同时,生态安葬还带起一股文明祭祀之风。
     当然,促进生态安葬,除了理念的进步,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引导,从土地供给、建造标准、使用管理等环节完善制度,细化操作,大力推动生态公墓建设,为公众提供更贴心、更方便的人性化丧葬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而且有助于培育“厚养薄葬”文明之风。如浙江温岭市生态安葬奖励机制由“逝后奖补”改为“生前享有”,既在一定程度上补贴了老人的晚年生活,也能引导大众自然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方式,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各地还要将“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整治打击殡葬陋习,着力让“厚养薄葬”成为风尚。作为村民,除了自身正确认知孝道文化,还要教育和鼓励子女孝顺父母,弘扬孝道新风,共同倡导“厚养薄葬”,让孝心孝行扎根百姓心中。 
     中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孔子在论孝道时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礼仪到了,心意表示了即可。如果老人活着时享受不到至爱亲情,老人死后无论儿女们如何大操大办丧事,老人都感觉不到了。“孝敬父母大如天,死了孝不如活着孝”。期待“厚养薄葬”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幸福地安享晚年、颐享天年。
 
 







王红峰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