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贡献我们民族的“声响和色彩”

时间:2017-05-08 12:16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韩万斋 点击:
中华文化,有近万年的丰厚积淀,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理差异,有成千上万的民歌,有成百上千的曲艺、戏曲的曲牌、唱段,有五十多个民族的不同语言……这些珍宝,早就有普契尼、马勒、德彪西、杜卡斯、齐尔品等欧美音乐家发现了,我们歌剧界现在还有许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从基督教成为西方居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会调式掠取了古希腊民间调式、格里高利将大量民歌搜集入圣咏歌集……的数百年来,欧洲各国的音乐史几乎都忘记了“初心”、忘记了“根”——除了各国的民族乐派之外,都把“教会音乐”(实际上就只是基督教音乐)当做西方音乐的“根”了。再加之欧洲各国几乎都是紧紧如我国各省般毗邻的小国,相互间文化关系必然亲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风格相溶情况甚为普遍。几个、十几个世纪下来,文化、艺术的共性自然越来越多,个性自然越来越少。这,恰又成了与“西方强调个性”、“艺术恰忌单一”观念相悖的动向。于是,当以人文情感为内涵、个性群体为标志的风格流派的潜力挖尽之后,以技术技巧为目标、以与众不同为“特色”的“自成一派”便成了唯一的追求。其结果如何?西方人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感受得更深刻、体会得更痛彻……。
    于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哲学、政治、文化、艺术领域的“面向东方”、“面向CHINA”之声便由精英窃语开始日渐强劲起来。圆明园的洗劫、日本人的入侵……,若把它们仅仅停留于政治、军事、经济的层面视之,那就未免太肤浅了。
    困囿于宗教传统音乐与“全球化风格”的欧美音乐家们,正由于使尽浑身解数:摧毁调式调性、将音一再微分、拟仿自然之声……期冀新鲜,却仍然摆脱不了愈益单调、无法“做大”的苦恼,只能够满足于自诩为“音乐家”的少数圈内人之间的互吹互捧或自娱自乐。更无缘创造出如文艺复兴和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百花争艳之壮美”而为世人所认可、称赞。
     中华文化,有近万年的丰厚积淀,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理差异,有成千上万的民歌,有成百上千的曲艺、戏曲的曲牌、唱段,有五十多个民族的不同语言……这些珍宝,早就有普契尼、马勒、德彪西、杜卡斯、齐尔品等欧美音乐家发现了,我们歌剧界现在还有许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被困于“欧洲中心论”和“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成见中难以自拔。
     对比一下西方和我们中国的能歌的“剧”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仅从元明杂剧开始算起,也比欧洲歌剧早四个多世纪。如果不是由于其它原因中断了戏曲音乐改革的进程,说实话:西方目前风行的音乐剧在具有丰富的培养“五功”(唱、做、念、打、舞)演员经验的中国戏曲面前,连当小学生的资格都不够!看看走到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演员:即使是在国内戏剧、歌剧舞台上的表演中很一般的歌手,在国外的歌剧舞台上都成了佼佼者。什么原因?中国戏曲演员培养模式的“遗传基因”!
    那么,我们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等民族歌剧在中国剧坛上、“专家”队伍中,为什么至今却仍然非议纷纷?
问题就在于:观念!
     最近一位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在美国一呆就是近三十年的琵琶演奏家吴蛮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在音乐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句话就是:“中国民乐西洋化,是败笔!”她具体说的许多的话,如:“汉人音乐没有太多被接受,比如二胡、扬琴、古筝,有一些偏西洋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乐器的性能、演奏者的审美爱好,慢慢地把传统丢失了,放到世界舞台上没有特色。有点可惜。”“任何东西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所谓‘走出去’,就是把我的东西介绍给别人,他们没有,如果已经有了,干嘛要听你的?”
……
    这些,都是足以实证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的活生生的、亲历亲述的例子。
我们中国的歌剧,当然应该理直气壮地发映出“民族歌剧”这一“特殊的声响和色彩”!
     为什么?因为,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这句话:“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不仅仅是随时适便的因宜之论,而是文学艺术审美的“非倾向功能中持续性最强劲、最稳定的”——“道”!
让我们理直气壮地、自豪地高举起中国民族歌剧的大旗!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