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行政改革>

证券时报:新股改革 要相信尚福林更要相信市场

时间:2011-10-12 04:0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上周,一位饱受市场低迷煎熬的普通投资者致中国证监会领导的一封公开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信中说,市场极度孱弱,新股频繁破发,而发行势头不减,实乃不智。言外之意,当下停发新股方为上策。 类似的观点在网络论坛上颇为流行。 一个矛盾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一方面,呼吁停发

上周,一位饱受市场低迷煎熬的普通投资者致中国证监会领导的一封公开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信中说,市场极度孱弱,新股频繁破发,而发行势头不减,实乃不智。言外之意行政助理,当下停发新股方为上策。

类似的观点在网络论坛上颇为流行。

一个矛盾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一方面,呼吁停发新股似乎反映了众多投资者的心声;另一方面,新股虽然频繁破发,但多数新股发行的中签率至今仍徘徊在1%以下,打新仍然是一项大众热衷参与的游戏。一方面高喊新股发行不受欢迎;另一方面又忙不迭掏出真金白银去捧场,到底哪一种行为才是投资者真实意愿的表达呢?监管部门到底应该停发新股以附和网络舆情,还是加快发行节奏以满足打新需求呢?

这个显而易见却被许多资深市场人士忽视的矛盾现象说明,A股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导向虽然已经确立,但投资者的理性和市场自身的约束力量一时还难达到海外成熟市场的程度。在香港等成熟市场,市场不景气时,投资者认购意愿低,用脚投票,如果发行人不愿低价求售,投行不愿承担发行失败风险,那么,新股发行就只有延后或终止。毋需借助任何行政力量干预,新股发行节奏自然而然就缓下来了。

A股市场化约束力量目前尚显稚嫩,但这绝不应该成为否定市场化改革、回归行政干预轨道的理由,恰恰说明,应该加快培育理性健全的市场主体,放手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强大的约束力量。

有心的投资者也许会发现,新股发行、再融资的市场约束机制正在悄然发挥作用。八菱科技首现发行中止案例、新股大面积破发、新股发行市盈率回落、新股发行从超募转为融资不足、机构询价趋于谨慎、公开增发屡现包销等信号闪烁行政管理,明白无误地向发行人、保荐机构、投资者发出了警示:别漫天要价,融资悠着点;别逢新必打,当心破发被套牢。

来自证券时报网络数据部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A股整体市盈率为17.25倍,已经低于2005年6月上证综指创下998低点前后的最低市盈率。今年以来,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出现明显回落,比去年全年下降15.3%。同样,融资额也明显下降。今年前7个月,新股募资金额尚不及去年全年的40%。市场的低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股发行节奏和融资规模。

统计显示,今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仅为19%,而去年平均水平为42%。2010年全年新股破发家数为26家,而今年不到8个月破发家数就达63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打新必赚”神话,在A股市场步入第21个年头之际,终于跌落神坛,光环不再。破发机制屡屡发威,令打新资金从最高峰的数万亿元迅速缩水至千亿规模,曾经热销的各种打新理财产品销声匿迹,新股询价机构报价谨慎,打新热情有所降温。

破发机制发挥作用,悄无声息中,逐步将投资者曾经深恶痛绝的“三高”现象逐出场外。不久前发行的比亚迪,实际募资金额较计划差了7.7亿元。市场约束力量不容小觑。

再以中小板2011年再融资数据为例。截至今年8月12日,中小板共有41家公司进行了再融资。其中,非公开发行、公开增发、可转债、配股融资公司家数分别为33家、4家、1家、3家,融资额分别为231亿元、26亿元、3.5亿元、9.4亿元。在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约束下,公开增发频频出现认购不足、承销商被迫包销余股,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非公开发行来进行再融资。投资者用脚投票,正在改变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

不难看出,A股市场化改革的点滴进步,正在汇聚成一股日渐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上市公司、保荐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等诸多市场主体的行为。随着各个市场主体的不断成长和进步,市场化约束机制也在逐步强化和升级中。市场参与各方应该坚定市场化改革信心,打破对行政干预的依赖。假以时日,依靠市场自身而非人为调节,完全有希望实现对新股发行融资行为的强有力约束。

一句话行政诉讼法中国评论网,要相信尚福林主席,更要相信市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