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务>组织人事>

脸书的数据泄露事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时间:2018-04-04 11:05来源:评论网 作者:房霖佳 点击:
由于政策原因,我们无法使用脸书,但其遭遇必将成为国内企业的前车之鉴。对用户数据的攫取和任意利用一直是科技公司商业模式里的灰犀牛,脸书已经被撞倒,能否原地满血复活还是未知数,国内科技公司如果持续对它缓慢笨重的进攻漫不经心,迟早也会身受其害。这也就意味着,若
       上周末,《纽约时报》和《观察者报》等媒体发布深度报道,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被前员工Christopher Wylie曝光泄露了脸书超5000万的用户数据。报道指出该公司涉嫌在Donald Trump的亲信Steve Bannon的授意下利用FB用户的个人数据,运用算法给选民用户推送定向广告,从而影响2016年美国大选的选举结果。消息一出,FB周一的股价一度暴跌8%以上,多名高管也开始减持。随着这场丑闻的展开,人们对FB的抨击一浪高过一浪,多位参议员要求扎克伯格到国会接受质询。
      愤慨淹没了理智,热闹妨碍了思考。真正的问题悬而未决:如何在这个算法造就的“黑箱社会”中有效保护用户数据,防止隐私侵犯、思想操控?究其根本在于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不择手段地把用户黏在界面上,追踪他们的电子脚印,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再说服广告商花巨资投放精准广告。FB有着用各种内容抓住用户注意力和把广告权出售给任何人的天然动机,再配上他们对“彻底透明”的企业文化不顾一切的乐观崇拜,对隐私保护马虎大意,对擦边球忽略容忍,对影响力较小的错误否认抵赖,才造就了今天不可挽回的局面。
     但无论媒体和群众如何调侃脸书这次“非死不可”,政客们多想把这个少年天才团团围住朝他撒气,这家世界上第八大的公司不太可能就此坠落。当务之急是重新思考用户、数据、企业和监管方之间的关系。互联网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自由化浪潮中,随着权力从政府手中移交给企业和个人,网络自成一个国度,而我们的公民意识却没有跟上。人们没有把平台公司当成需要统一法律来进行约束的系统,也不会想到要维护自身权利,就连扎克伯格自己也曾坦言:“隐私已经不再是社会常态。”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常态似乎已成离弦之箭——政府应该出手了。就像阻止银行交易我们的金融数据,强制食品企业公布配料表,在公路上设置摄像头和限速……监管机构必须针对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设立规则,哪怕这个规则无法面面俱到,“最坏的法律也好过没有法律”。
     由于政策原因,我们无法使用脸书,但其遭遇必将成为国内企业的前车之鉴。对用户数据的攫取和任意利用一直是科技公司商业模式里的灰犀牛,脸书已经被撞倒,能否原地满血复活还是未知数,国内科技公司如果持续对它缓慢笨重的进攻漫不经心,迟早也会身受其害。这也就意味着,若不及时改变,脸书的今天难保不会是其明。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