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金融>股市>

科创板开辟金融改革新路径 开启资本市场发展新征程

时间:2019-06-14 10:15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成 章斐然 吕骞 孙 点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明确了具体的建设路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以人民币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为基础;重点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优质营商环境中心以及金融人才中心等五个中心。

长三角洲,黄浦江畔,一声鸣锣,响彻两岸。

6月13日上午10时许,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万众瞩目的科创板正式开板,开启了新时代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成长的新征程。

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到自贸试验区的先行者,从国际知名机构总部扎堆入驻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破冰”,上海始终参与并见证着中国经济金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历程。

如今,以开设全新的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为契机,这颗长江入海口的东方明珠又将掀起新一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热潮,向着国际金融中心加快迈进。

开设市场全新板块 开辟金融改革创新路径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开板!”随着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这声宣告,科创板这项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头号工程迈出最关键一步。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220天,见证了中国在金融制度创新上的速度和力度。

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3月1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上交所随后发布6项配套业务规则,科创板“1+2+6”制度规则正式成型。

根据制度安排,科创板的发行上市审核要经过受理、审核问询、上市委审议、证监会注册、发行上市等5个环节。3月22日,科创板开闸受理,122家企业先后提交上市申请;一轮、二轮、三轮审核问询后,6月5日、6月11日,科创板分两批共6家企业过会,距离登陆科创板只差临门一脚。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试验田”,5套上市标准展现对科创的“包容”。

科技创新企业涉及不同的行业,又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科创板围绕企业预计市值、营收两大核心指标设置了5套上市标准,利用净利润、研发投入占比、经营活动现金流等指标进行了上市标准的差异化,增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为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增加新动力,带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盈利也可上市”、“允许同股不同权”、“红筹企业可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上市”……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要使命。

“这将进一步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易会满在论坛上说。

这更是一条中国金融制度的创新路径,以增量带动存量,体现出中国改革智慧。

“证监会将会同市场有关各方,坚持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充分发挥科创板的改革试验田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此带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易会满说。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打通金融与科创通道,激发资本市场活力,科创板肩负使命,整装待发。

回归服务实体本源 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创板的设立印证着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相适配的发展逻辑。

当前,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大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至关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新增资本投入最多的经济体,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任务十分艰巨。“关键要解决好‘脱实向虚’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论坛上指出:“坚决防止结构复杂产品的死灰复燃。”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对于目前国际上出现的放松监管、影子银行回潮的趋势,郭树清表示绝不任其在中国重演。

陆家嘴论坛上,高层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金融工作将的聚焦方向:回归本源,坚定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供给的适应性;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注意把握好处置风险的力度和节奏;实施好金融调控,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强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平等竞争、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

而上海,以本届陆家嘴论坛召开为契机,也加快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落地生根。

得益于金融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上海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各金融行业加大对民营企业、农业农村等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打出政策“组合拳”。

“将不少于10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聚焦用于重点领域民营小微企业;为优质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200亿元……”就在几天前,上海出台“金融服务民营企业19条”,以多项量化指标,将政策落到实处。本月初,上海出台《关于促进金融创新支持上海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旨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让农村改革与金融改革同频共振。

论坛上,上海资本市场亦迎来“利好”,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赋能科创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抓手”。

“积极支持上海证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支持资本市场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在上海落地实施,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各类产品、机制创新在上海先行先试,积极支持上海资本市场各类主体做优做强做大。”易会满说。

先行一步,既有优势,也需冒险。在推动金融服务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上海积极主动,未来可期。

定位国际金融中心 推进金融加快对外开放

长久以来,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上海已成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探路者和领头羊。

2018年6月21日,上海自贸区推出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25条措施,涉及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便利外资金融机构落户等方面,旨在扩大上海自贸试验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

过去几年,上海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集聚了一大批中外资金融机构,成为了中国大陆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国内金融发展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227家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在上海落地,这个数量是2001年的4倍多;各类外资保险法人以及省级分公司在上海有49家,这跟2001年相比,是当时的3.5倍。从业务规模来看,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有1.35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6倍;外资保险业务规模280亿元,较2001年增长11倍,成效非常显著。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作为跨境双向投资开放的“破冰”之举,不仅促进了内地与香港市场的融合,更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提速。

四年后的10月12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沪伦通监管试行规定。“沪伦通很快就要启动。”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施维默(David Schwimmer)在论坛上确认。

值得关注的是,华泰证券6月11日发布公告称,其沪伦通项下全球存托凭证(GDR)的发行获得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批准。若顺利发行,华泰证券将成为首家按照沪伦通业务规则登陆伦交所的A股公司,这意味着沪伦通西向业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未来,证监会还将从9个方面陆续推出一揽子对外开放的务实举措,涉及推动修订QFII/RQFII制度规则、允许合资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东实现“一参一控”、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准入限制等,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一系列开放举措正在“水落石出”。其中,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计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明确了具体的建设路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以人民币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为基础;重点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优质营商环境中心以及金融人才中心等五个中心。

如今,作为全球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金融环境最友好的城市之一,上海正以深厚的底蕴,崭新的契机,不断开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