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评论员论坛>

“两栖”村干部何“栖”何从?

时间:2020-04-22 10:34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传统来讲,村干部是从村民中来的,落根在本村,这是村干部联系群众最密切的优势所在。然随着传统的工作结构打破,不少村干部囿于本身是致富能手和创业老板,在村里颇有威望,故而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正因如此,这类村干部受工作圈影响,将生活圈、社交圈转移到城里,却又在
      传统来讲,村干部是从村民中来的,落根在本村,这是村干部联系群众最密切的优势所在。然随着传统的工作结构打破,不少村干部囿于本身是致富能手和创业老板,在村里颇有威望,故而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正因如此,这类村干部受工作圈影响,将生活圈、社交圈转移到城里,却又在村里担任了职务,由而成了“城里、乡村”两头跑的“两栖”干部。
   “两栖”村干部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多元化、多样性的趋势惯性。且知,村干部是“不脱产”干部,加上村干部薪资待遇和工作收入相对较少,一定条件的机会收入本就是保障村干部基本生活的前提,这对村干部走出创业形成了“倒逼作用”。此外,经济市场和社会环境的繁荣与兴盛,给予了村干部更多创业机遇,这是村干部生意圈、创业触角向城里延伸的客观背景。但是,“两栖”村干部在服务群众、履职尽责、基层治理等方面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有的村干部倾心“忙生意”,平常在村部找不到人,群众急事难事耽误了,满意度和获得感都会式微,影响了村干部队伍形象,也难以肩负好村干部责任担当;再如,有的村干部“三天两头在外面跑”,甚至把到本村当“做客”,无形隔阂了与村民之间联系,拉开了党群干群情感,与干群血肉联系的本意相悖。更为重要一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等工程实施,对村干部时间、精力、效率有了更高要求、更严标准,“两栖”村干部必然会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影响村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继而损害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村干部姓“村”,应为了农村和村民。作为靠前服务村民、建设“三农”的村干部,是党执政大厦基石的“一块基砖”,是贯彻执行各级政策部署的“最后一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宗旨,全心全意、跟踪对接的原则等,都决定了村干部要成为村民的“身边人”和“贴心人”。所以说,“两栖”村干部重心过于分散、焦点不聚焦,甚至把“村干部”当副业,出现“吃空饷”、挂名干部,严重违背了“人民公仆”的精神本质。因此,要警惕“两栖”干部对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基层群众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编制内”干部而言,的确有其特殊性与个性。村干部是村民自治的产物,确保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创造性与内生动力。村干部“非职业化”的特征,相对来说,也就给予了村干部一些“自由空间”,如不需要全天候“坐班村部”,这也是崇尚实干担当、了解实情的需要。正因如此,少数地方探索建立村干部职业化的机制制度,在薪资待遇、晋升渠道、廉政建设、思想强化等方面形成激励与约束,让村干部在村里呆得住、干得久。因而,解答好“两栖”村干部何“栖”何从问题,结合乡村实际和政策规定,探索一条类似“职业化”道路,不失为有效之道。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