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钉钉子"精神 创造下一个“塞罕坝奇迹”

时间:2017-09-01 10:51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杨茂柳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在各地方、国有林场和林区、广大林业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在各地方、国有林场和林区、广大林业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网 8.29)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榜样”,塞罕坝如今已拥有112万亩人工林,4.8亿颗树,每年可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可谓是京津地区的“绿色银行”。
     然而这一片绿洲,并不是大自然的馈赠。55年前的塞罕坝,由于常年无限度的采伐和过度放牧,沙土流失、狼藉一片,呈现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三代艰苦创新、无私奉献的塞罕坝人,就没有今天重焕生机的塞罕坝。
     塞罕坝的第一任副场长王福明,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来描述他们在塞罕坝的日子:“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这正是塞罕坝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在物质匮乏、交通闭塞的艰苦条件下,勇敢扛起了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肩负起了育林治沙的政治责任,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秉承“钉钉子”精神,一点一点地摸索和积累育苗、造林经验,只为心中一个不变的信念。他们历经无数次失败、攻克一道道难关,打破了高寒荒漠地区不能种树的论断,浇灌出了如今的百万亩林海,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引种、育苗、造林技术取得新突破;自主研发容器苗造林基质配方走在前列;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等取得许多科研成果……是他们,用行动和实践真正诠释了“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双手创造出了让世人惊叹的“塞罕坝奇迹”。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永恒的课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塞罕坝人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广袤的林海,更为我们留下了一本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录:要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钉子”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颗接着一颗钉牢,像塞罕坝林场人那样扎根在奋斗的土壤,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创造出更多的“塞罕坝奇迹”。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