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之困不该是“年年上演的哭戏”

时间:2022-05-22 16:05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假期未完,钱包已完”“你是不是被人情消费掏空”“感觉放假比上班还累”...每逢节假日,类似的“哭戏”总不绝于耳,比如有网友列出了20多个红包清单,一大篮子“重磅炸弹”,让网友再次为“人情消费”进行了一场震荡性的讨论。往往,讨论归讨论,做法归做法,公众还是要
     “假期未完,钱包已完”“你是不是被人情消费掏空”“感觉放假比上班还累”...每逢节假日,类似的“哭戏”总不绝于耳,比如有网友列出了20多个红包清单,一大篮子“重磅炸弹”,让网友再次为“人情消费”进行了一场震荡性的讨论。往往,讨论归讨论,做法归做法,公众还是要自觉或不愿地加入到“人情消费”中,大有“年年恨人情消费,岁岁有人情消费”之势。那么问题来了,年年在网上“批斗”的人情消费,究竟有多么顽劣?偏偏年年被反、被叱骂,年年还成了“主角”?
   国庆逢中秋,喜上加喜,假期的每一天都是中国文化和传统认知里的“好日子”。嫁娶、乔迁、办寿、立卑、购车、置业等等,也扎堆而来,纷繁杂芜、你我皆行、乐此不疲,“人情消费”不仅仅有难以承受的第一波,还有第二波、第N波...每一场喜事,主人家大操大办、风风光光,客人则红包一个比一个数字吉利、金额更高,你来我往、一迎二送,“人情消费”在往来之间变了味,本是联络感情、相互帮助、彼此默契的亲友关系,退变成攀比、奢靡、浪费之风,甚至成了亚历山大的任务和负担。
   “人情消费”也意味着餐饮浪费之风的发端,宴席要求上档次、菜肴“只要贵的”、酒水也得“那那年”,满满一大桌子菜,不能搁了脸面、更不能被他人宴席比下去。所以说,“人情消费”既是一场亲情内涵变质的消费,更是一场资源浪费的行为。其携带的恶俗风气,对基层群众的侵蚀更是不可饶恕的。人情风泛滥,夹带了浪费之风、攀比之风、盲从之风,让基层群众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被裹挟、被带偏,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被物质的浪费和异化的“人情”绑架,还能滋生什么样绿色生态的基层情感空间?
   一个恶俗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年年被众人喊打,却年年存在。“人情消费”就是这样,没有人不愿意对之切割,但没有谁能够走出“人情消费”怪圈,成为第一个“破窗者”。为了照顾所谓“风俗”、照顾大伙“面子”,风俗也就演变成了“恶俗”。在此,需要区分的是正常人情交往与“人情消费”的关系。前者是必备的亲情动作,后者是人情的负担。显然,“人情消费”成了“年年上演的哭戏”,归根结底还是公众缺乏理性追求和正确观念所引发的,总认为一些过度、泛滥的“人情”是理所应当的,“节日里风风火火、花天酒地”是可以原谅的,“大过节的”效应在莫名的传染和播种,你我都在其中汇聚斡旋。从而,让每一个人想逃离其中的人而不能放下。
道理很简单,今天你花费出去的“人情消费”,明天就会被想方设法成为他人的“重磅炸弹”。你与我与他、昨天与今天与明天,“人情消费”为了“人情”而消费,浪费了大量资源,实际被“人情”所束缚和购买,甚至连“半点人情”也没有,无非满足了空洞了“风光”和口头的“祝愿”,下一步让单纯的亲友情感变成了“返还人情”的算计。因此,“人情消费”不但不能让亲情滋养,更是玷污情感的催化剂。
无论怎么看,“人情消费”都是于人性情感、价值取向、精神建设等有负面影响的,为此打破“人情消费”之困,还须每一个人走出藩篱,走出错误认知的禁区,别总觉得离开“人情消费”就剥离了亲情。要知道,亲情是在日常时刻一个联系、某个特殊时段一次伸手、关键时期一剂给力,细水长流般的交流远胜于乍欢之下的热闹。
当然,“人情消费”滋生的社会治理问题,是政府相关部门不可忽视的课题,还得从制度上拿出办法,对“人情消费”亮剑。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要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让“人情消费”在村民集体商议的座谈上,回归村民和基层真实的心声。“解铃还须系铃人”,想必这才是“人情消费”回笼的根本之举。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