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政策不在多,关键在实

时间:2019-04-16 14:39来源:评论网 作者:王赵清 点击:
当前某些地方的扶贫工作陷入“效果悖论”:扶贫工作没少花力气做,群众也有获得,可就是没感觉,更不会感恩。扶贫干部说,“效果悖论”易挫伤扶贫积极性。
       当前某些地方的扶贫工作陷入“效果悖论”:扶贫工作没少花力气做,群众也有获得,可就是没感觉,更不会感恩。扶贫干部说,“效果悖论”易挫伤扶贫积极性。(2019-04-11  来源:半月谈网)
三峡库区某县县委书记表示,该县出台的惠民政策多达百条,内容涉及产业政策、救助政策、帮扶政策等,可群众的获得感却不强。
惠民政策如此多,群众为何缺乏获得感?如果仅将原因简单归咎为群众不知道感恩,那就有失偏颇了。我们更应当警惕群众获得感少折射出的深层次的根源以及更深远的危害和影响。
     群众获得感少,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看。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群众切身获得感少。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主要还是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改造电网、改善人居环境等,群众自身获利感少;二是政策落地不实。以脱贫帮扶政策为例,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如扶贫干部浮于表面、陷于文山会海,玩“数字脱贫”游戏,一刀切不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等都严重影响到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造成惠民政策资源的浪费不说,频繁走访调研大于政策落实更是有扰民之嫌,造成群众不信任和抵触心理;三是与群众沟通不足,公平感缺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少,宣传却不多,群众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优惠政策宣传不力,执行又不够公开透明,群众心存疑虑,公平感缺失导致获得感减少。从群众的角度来看,一是少部分群众主观上缺乏感恩意识,对国家、政府、领导干部的投入和关心关怀熟视无睹;二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扭转,不愿意脱贫“摘帽”,抵触“造血式”扶贫政策。由此看出,群众没有获得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不懂感恩。
    群众获得感少,直接表现出不懂感恩,不仅仅是挫伤干部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群众与干部双方的不理解扩大化,必将影响到惠民政策的顺利落地。因此,地方政府要反省自身因素导致政府的投入与群众的接收和感受之间不对称的现象,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正确引导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凝心聚力发挥惠民政策最大优势,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言概之,惠民政策不在于多、而在于实,地方政府要做的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的角度制定惠民政策;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不折不扣执行政策。同时,加强感恩教育,以真情换真情、以真心换真心,加强沟通,加深理解,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心、政府的用心、干部的热心。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