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论>政治>

陆建林:政府与民众信息不对称是“谣言”产生的直接推手

时间:2013-09-01 14:57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陆建林 点击:
网络谣言泛滥被人人喊打,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刚露头的“官谣”。“官谣”的产生根源,莫过于是急于想撇清自身污点的某些单位或个人。日前,新华社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不注重多听、多看、多调查,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重视。
    

网络配图


 
       网络谣言泛滥被人人喊打,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刚露头的“官谣”。“官谣”的产生根源,莫过于是急于想撇清自身污点的某些单位或个人。日前,新华社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不注重多听、多看、多调查,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重视。(8月29日新京报)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即时通讯、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沟通与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按理说,信息越发达,人们越容易沟通,诚信越应该有更好的发展,但事实却相差甚远。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市场竞争焦虑让人与人疏离,怀疑一切已经正在成为人群的集体意识。特别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政府公信力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地打击。这种怀疑一切的产生固然有现实社会的欺诈行为和网络谣言的兴起造成的,但政府在这当中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务公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手段。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只有政务公开才能够让一切谣言不攻自破。政府在遇到不利于政府的言论时,不应该是一口否定,而是要认真去调查了解,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再发布正确的公告。使民众对整个事件有个直观的了解和看法,解除民众心中的疑惑。近年来的公务员形象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是越来越低,只要提起公务员,民众不由自主的想到的就是贪官污吏,不管政府干什么事,都会让民众联想到又要被贪污多少公款。民众已经下意识地不再相信政府,不在相信官员。这对党和政府来说是可怕的,民众都已经不再相信你又何谈去支持你、拥护你。政府公信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人心向背关乎到党的生死存亡。

  就目前来说,政务完全公开对民众来说还是一种奢望。真正能够拿出来公开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各地区各政府部门能够把自己的政务、财务等等一切都公开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给了民众更多的猜想,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秘密?到底有多少不可告人的东西在藏着掖着?就拿公务员工资来说,基层公务员的待遇确实不高,但民众看到的是政府官员开好车、住好房、吃得好玩得好的表象,更有贪污腐化分子不断被纠出,这些情况让民众感到天下乌鸦一般黑,生出已经没有一个好官员的感触,谣言四起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普通公务员也就让民众意外地被高工资高待遇了。这能怪民众的不理解吗?要怪只能怪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不对称。

  更有甚者,当政府部门出现举报时,一些单位和部门不是积极调查了解和处理,而是想方设法地用谣言来忽悠民众,一口否认。当事实摆在面前时却又找一大堆的挡箭牌来推脱责任,如此行径还怎么能够让民众相信政府会秉公处理?推脱问题、逃避问题、怕担责任是政府在这一类事件中的共同特征。民众对待这些问题是你越想捂,他们越觉得有问题,你越不公开,民众想获得真实情况的愿望就越发强大,最终是紧咬不放,不整个水落石出就誓不罢休。这些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话越来越不被相信。

  近年来,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量逐年上升,政府网站、官方微博、新闻发布会等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不断丰富,公开的广泛性、及时性、便利性不断提高。总的形势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公审薄熙来案件的公开透明,让民众从最初的猜测到转向后来的认可。这些情况说明了民众还是很客观的,只要你不采取回避,将问题公开透明,民众自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谣言的产生也就失去了土壤。长期以往,又何愁不能挽回失去的政府公信力?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